有著2300年建城史的沈陽,是一座光輝古城,她為我們留下了精彩的記憶和驕傲的文化。歲月刻下她深深的‘歷史皺紋’,也造就了城市建筑的特殊性和多樣性。把沈陽的歷史文化在建筑中體現出來,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在位于沈陽建筑大學教學區1號院內的集成裝配式建筑——“盒子1號”內,沈陽建筑大學教授、建筑師陳伯超接受了發文人的專訪。
陳伯超表示,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綜合考慮城市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理、民族、政治、宗教、習俗……同時包括城市的歷史風貌和文脈延續,沈陽的建筑應該注入文化之魂,體現城市特色。所謂“千城千面”,就是把城市的自身優勢挖掘出來,特點體現出來。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承載和展示的是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歷/史/文/脈
城市建筑上書寫深刻歷史
作為沈陽最經典、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沈陽故宮受到國內外游人的喜愛;沈陽中街上,還有保留至今的吉順絲房;奉天省咨議局輔樓,是沈陽現存最漂亮的建筑之一;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創辦了我國現代建筑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系;在西洋建筑井噴的同時,以盛京機器局為代表的我國傳統建筑仍在頑強發展……在陳伯超看來,沈陽的建筑既不缺少文化,又有著動人和值得挖掘的故事。
沈陽悠久的歷史、復雜的社會背景,造就了現存建筑的特殊性和多樣性。陳伯超介紹,當代沈陽建筑可分為六大類,清前及具有民族氣息的傳統建筑、西洋古典式建筑、日本占領時期的建筑、前蘇聯建筑思想影響下的建筑、現代建筑及工業建筑。
陳伯超說,這六大類建筑,每一個時期都有各自特點,正是這些歷史與文化,構成了沈陽現代化城市的標志與性格。以前蘇聯建筑思想影響下的建筑為例:建國初期,沈陽大量工業建筑受前蘇聯設計思想影響很深,廠區規劃、單體廠房、生產工藝都模仿其設計套路。今天的沈陽留下了一批那個時期的建筑,如鐵西工人村、大東和睦路住宅區(社會主義城市居住區)、東北大學主樓和大量的工廠建筑等,她們都展示著沈陽城發展的滄桑歷程。
陳伯超表示,大帥府、東北大學政法課堂樓、漢卿體育場、京奉鐵路遼寧總站、同澤女子中學等建筑,項項經典,是當時國內建筑界的設計樣板。走在沈陽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銀行、洋樓式小住宅、商店、影劇院、旅館、辦公樓、火車站等建筑,一磚一瓦都記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沈陽體現著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傳統理論,蘊藏著珍貴的建筑遺產。現在,這些建筑遺存被評為文物或歷史建筑,為沈陽城市增添了濃重的華彩,也構成了這座現代化城市的標志和性格。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充分發揮出來,城市才有生命力。
——陳伯超
保/護/利/用
讓老建筑在當下“活”起來
位于沈鐵路39號的肇新窯業廠房舊址是沈陽工業的重要遺存。當年,杜重遠從日本學陶歸來,創辦了我國最大、最早的機器制瓷工業——肇新窯業。“肇新窯業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都非常高,是值得搶救的珍貴財富。”陳伯超認為,振興沈陽的工業文化和工業城市形象,很重要一點就是對現存工業廠區和廠房的保護和利用。
對于正在進行的盛京皇城改造提升工程,陳伯超也從建筑學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盛京皇城邊界需要明確,關鍵在于城門和城墻,要勾勒出城的輪廓。同時,對已被損的城門和城墻不能簡單復建,可以用示意的方式呈現她的位置和歷史。再加上“晨鐘暮鼓”的聲音,一定能夠渲染和重塑當年市井生活的濃郁氣氛。盛京皇城的改造提升可參照《盛京城闕圖》,使她們成為盛京皇城歷史的重要標識。
最好的保護就是再利用,沈陽在城市建設中,要注意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更要活化利用,讓老建筑‘活’在當下。
——陳伯超
優/勢/突/出
工業文化或是沈陽的“第一文化”
“悠久的歷史、復雜的社會背景造就了沈陽有很多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文化優勢,比如工業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工業文化是沈陽的‘第一文化’。”陳伯超表示,“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沈陽的代名詞。歷史上,沈陽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鐵西工業區、大東工業區、皇姑工業區,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工業廠房也代表著我國工業建筑發展的水平。工業曾經是沈陽的驕傲,現在和將來依然應該是沈陽的驕傲。那么,工業文化、工業城的形象就需要重新強化與振興。沈陽世博園大門“鳳之翼”、1905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梅文創園等通過高科技手段和充滿技術美的建筑造型語言,塑造和表達了現代人的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蘊含和展示著沈陽工業城的技術優勢與工業文化氣質。
陳伯超的四點建議
- 在城市建筑風格上有所體現。建筑設計中有一種手法叫做“工業風”,這種手法常被用于工業片區建筑風貌的相互協調和對舊工業廠房改造利用的領域。可以將沈陽城視作一個宏觀工業區,對一些恰當位置和恰當功能的建筑施以工業風的設計手法。也可以從“工業風”擴展為“高技派”兩個方面,使城市建筑風格呈現出工業文化特色。
- 鑒于現存工業遺產布局分散、各自相對孤立地散落在城區不同位置,難于形成規模效應,也難于充分發揮她們的文化作用與價值,應根據具體位置條件和性質,進行合理整合,使她們形成面、線、網的系統關系。建議對以散點形式保存下來的老廠房和工業標記,以廊道、游線等形式使其相互形成聯系,形成有特色的鐵西工業文化城區。
- 對現存工業廠區和廠房做重點保護,特別是對那些具有價值、特色、代表性的工業遺產給予特殊關注。目前,沈陽已經有意識地對這些珍貴財富進行保護和利用,如果能多做出一些經典案例,一定能使沈陽的工業文化建設與她在國內工業的地位相稱。
- 以工業化建筑的形象突出工業文化內涵。沈陽是一座具有深厚工業實力的城市,對裝配式建筑工業化應該具有更為優越的條件。以工業化建筑的形象突出工業文化的內涵,將是城市建設的一個必要課題。
制約往往會產生創造性。所謂制約因素,就是文化、歷史、技術條件等,有了這些制約,城市才能夠在建設中呈現出不同面貌。對于沈陽城市建設而言,工業文化無疑是最好的制約。
——陳伯超
挖/掘/重/塑
傳承和創新是不變的主題
陳伯超認為,沈陽有很優越的資源,挖掘“潛力股”,體現文化特色,能打造出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項目。以大東路街區為例,這里密集地分布著堂子遺址、盛京機器局、東三省兵工廠、盛京施醫院等26個歷史文化錨點。大東路不僅僅是一條路,隨著大東路街區城市更新的開展,這條路又成為聯系眾多文化價值極高的歷史文化錨點的紐帶,大東路街區將會成為沈陽新的文化地標。
一個城市的建筑,需要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沈陽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都是獨一無二、極有價值的。挖掘這些文化,加以保護利用,沈陽這座城市一定可以為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沈陽自身的優勢與條件,正是構建城市與建筑特色的基礎,只要增強文化自信,努力探索和大膽創新,必會有好的作品產生。傳承和創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題,這是我作為一個建筑師的深切體會。
——陳伯超
??小 傳
陳伯超,沈陽建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省建筑設計大師。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他把畢生心血傾灑在城市建設與建筑教育領域。
陳伯超主持完成地域性建筑研究與設計、建筑歷史與文化、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建筑與城市設計等領域的百余項建筑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項目,曾作為中方專家組成員參與了沈陽“一宮兩陵”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主持完成了“盛京皇城”保護性建設的規劃設計。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發文人 劉振明 劉海搏/文 主任發文人 李浩/攝
編輯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