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地處甘肅中部西南,黃河流經縣域107公里,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大禹治水的源頭,境內遺存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辛甸文化遺跡。永靖白塔寺川,因在劉家峽庫區內有一座白塔而得名,屬黃河北岸,俗稱“河州北鄉”。1968年,劉家峽水庫蓄水,原白塔寺川百姓被遷至現今的三塬、峴塬、鹽鍋峽、西河等鄉鎮。
永靖白塔鄉古建營造技藝是一種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以榫卯為主要結合方式,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一種古建筑營造技藝。當地流傳著“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畫匠。”這樣一句話,相傳木匠始祖魯班在炳靈寺開鑿石窟,功成離去途中不慎將一把斧子遺失黃河邊的白塔寺川。從此,白塔寺川名匠輩出,個個出類拔萃,聞名西北,蜚聲全國。
說起白塔寺的木匠,也許大家對白塔木匠并不了解,可對于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敦煌月牙泉的月牙閣、天水伏羲廟的先天殿、會寧會師樓、張掖大佛寺、“四庫全書”文溯閣、四川郎木寺等這些有名的建筑,大家肯定耳熟能詳,而這些場所的核心建筑正是由永靖縣白塔寺川的木匠營造的。在白塔寺川,匠人們擅長古建筑營造技藝且代代相傳,他們多以家族傳承方式延續,每個家族木匠的技術權威、帶頭人俗稱掌尺,歷代以來,白塔木匠掌尺人才濟濟。據《永靖縣志》記載,1954年統計白塔掌尺計有1686人。1978——2009年間,白塔掌尺共主持修建佛寺、廟觀、清真寺10126座,遍及西北各地,大多數是省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木匠技藝傳承七代以上的有20多家,他們技藝精湛,修造的古典建筑巧奪天工,古樸典雅。西北地區大到宮殿廟堂,寺院道觀、小至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村寨民居等建筑,許多出自白塔掌尺之手。白塔木匠的建筑別致新穎,技藝精湛,創造出許多美輪美奐的作品,更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據永靖縣存檔中記載,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加工用具類有鋸、鑿、刨、錛、斧;雕刻用具類有刀、錐;其他用具有尺、墨盒、墨斗、木馬、線錘、刮刀、鉆子、撒鉆、吊線錘、碰頭、 大銼、中銼、小銼。
白塔寺古建技藝受到當地農牧分野和地緣文化及多民族宗教文化的影響,有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眾多的寺廟殿堂作品,可細分為漢式、藏式、回式,以及藏漢結合式、回漢結合式。藏式類有紅教建筑、黃教建筑兩種,傳統建筑多使用柱網結構,常有借鑒中原文化的歇山結構和金頂構件。回式類又分拱北型、多脊型、狼尾脊型等,建筑一般不講究中軸線對稱,崇尚簡樸、素雅的格調。
強烈的裝飾性是白塔古建作品的重要特點。斗拱除一般用的象牙彩、狼牙彩、旋風彩、四角彩外,白塔掌尺慣用(六角斗拱)、粽子彩(俗稱三角斗拱)、鳳凰彩(四邊形斗拱)。這些斗拱,有些是結構要件,承重受力,有些則只起到裝飾作用。另一個裝飾重點,是在藻井部位進行木結構裝飾,其中最為常見的樣式,名為“天落傘”,繁復華麗。還有垂花柱,也起到裝飾作用。
白塔古建的裝飾性,還體現在雕刻和彩繪上。通常在梁枋、柱頭、雀替、天花等木構件上雕刻或鑲嵌花槽,再施以彩繪。雕刻以木雕為主,技法主要有深雕、浮雕、鏤雕、懸雕多種,圖案多選擇寓意吉祥樣式,這些木雕裝飾自下而上有多達十多層的,極盡華麗。白塔古建在山墻、影壁、墀頭、屋脊等處,往往施以大面積磚雕。磚雕是木雕工藝的延伸和發展。無論木雕還是磚雕,都極為喜愛龍鳳圖案。白塔古建的彩繪,總體來說,可分為大小五彩和青裝兩種。大小五彩主要用于動物圖案,黃紅色居多,色調富麗;青裝主要表現于山石花草,藍綠色為主,古色古香,也有不施彩繪,只用清漆涂刷的,多用于民居。
白塔古建技藝根植于深厚的傳統文化,她重視與環境的整體融合,重視表現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義,以古典建筑的造型美和結構美,實現了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的統一,是廣大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8月,永靖白塔古建筑修復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責任編輯:何瀚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