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魚里放點黃花菜好吃,量太少的話沒法買,我家有,一早上就泡好了。”6月28日,家住蘇州姑蘇區南采蓮巷8號的張文華一早就來到隔壁老友曹培琴家里忙碌著,正在準備“大餐”。據了解,姑蘇區滄浪街道金獅社區運用“三為工作法”,集20多位轄區黨群志愿者之力,承包30多個菜色,為滄浪街道工療站的學員舉辦“幸福午餐會”。
強化黨性 聚焦“可為”
金獅社區黨委書記劉宇介紹,“三為工作法”是社區黨員群眾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后,現場討論所學知識對為民服務、社區建設有哪些“可為”之處、如何“善為”、怎樣“有為”。大家提出了很多想法,其中包括關愛特殊群體。據悉,滄浪街道工療站的學員們雖然有些存在肢體殘疾,有些存在智力障礙,但在工療站的這些年,通過專業醫生的指導,身體機能和心理健康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在思考‘可為’的時候,是帶著目標的,希望能切實幫助到別人,最好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種有效的辦法,或者是能引導更多人參與志愿行動的。”社區黨員顧志昌說。社區舉辦“幸福午餐會”,教學員掌握手機買菜、簡單烹飪、包餃子等生活技能,受到了工療站學員的歡迎,不少學員興致非常高,學起來也十分認真,還為菜色起名,如“燕草如碧絲”、“翡翠碧玉”、“銀牙金絲”、“鳳凰游”等。
強化示范 引導“善為”
如何“善為”?黨員群眾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討論出了兩層含義,“勿以善小而不為”以及“善于發現身邊可為之事”。在金獅社區,有一群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經常在轄區獨居老人、孤寡老人家里“穿梭”著。他們來自金獅社區“先鋒鈴聲”行動支部,每隔一段時間,行動支部的成員都會聚在一起,共同為轄區的特殊老人送上定制服務。
據了解,“先鋒鈴聲”行動支部的雛形為金獅社區2012年成立的“溫馨配送車”志愿隊,為了讓轄區內的特殊老人找到“家”的感覺,社區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由志愿者幫忙提供代買菜、代購物、陪同聊天等諸多服務。
2016年,社區將原先的志愿隊升級為“一對一溫馨鈴聲” 服務項目,實現一對一精準幫扶結對,讓越來越多的老人走出家門,相互“取暖”,后又于2018年成立了“先鋒鈴聲”。一直以來,社區加強“黨員示范崗”,在“大黨委”的引領下,充分挖掘轄區志愿服務資源,不少青年團員也加入到了志愿團隊中,與黨員群眾一起走進小巷大院的深處,發現居民生活中的不便,解決居民困難事、煩心事。
強化聚力 積極“有為”
在黨史學習教育的熏陶下,黨員群眾自發積極“有為”,為居住小區及周邊環境提升出力,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見實見效,以更大力度為轄區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金獅河沿5號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末,生銹、無法閉合的大鐵門、防盜門,廢棄的傳達室、破碎的玻璃和墻磚,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和水泥樓梯,滿是雜草枯木的花壇……黨員徐曉文、居民張蘭等多次為小區改造事宜奔走,挨家挨戶溝通,贏得小區97戶居民的支持。依托社區黨委,集小區黨員群眾之力,一年時間里,不僅共同出資采買、栽種綠植幼苗,出力粉刷主干道樓梯、樓道墻面和防盜門,為近40層臺階的外設公共樓梯修葺脫落處,安裝便民扶手,還為小區墻面彩繪,添上新綠,在門口空白的墻面上,徒手搭起了菱形網格爬藤架。
“‘三為工作法’是一套讓黨員和志愿隊伍激發思維、拓展服務、深入群眾的工作方式,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困難事、煩心事,讓群眾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劉宇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發文人 周曉青 通訊員 王禾婷
校對 蘇云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