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越南等東南亞確診病例的激增,制造業或將部分回流我國。一些現象反映在貿易上,也出現了制造業回流的事實。商務部近期問卷調查顯示,約40%的外貿企業新簽出口訂單同比增長。海外訂單回流對中小企業來說,確實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正常來說7、8月份都是傳統的紡織淡季,這兩個月的紡織行情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由于8月臨近旺季,織造市場一直都有提前備貨的準備,所以8月織造市場相對7月會有明顯的上漲趨勢。2019年和2021年,江浙地區的織造開機率都是在七月底和八月初開始大幅上漲。但是今年這個趨勢非常不明顯,甚至各大紡織集群的開機率在進入8月之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從對廣東、江浙等地輕紡市場及部分外貿公司調查來看,7月以來織布、面料、服裝等終端各環節接單比較順暢,基本都能達到80%以上甚至滿負荷開機,顯現“淡中偏旺”的格局。
很多企業反映,七八月份以來所接訂單以歐美、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圣誕節、復活節為主(尤其從東南亞回流訂單比較明顯),較往年提前2-3個月下達,表現為數量大、檔次低、利潤差,但排單、交貨期較長,外貿、紡服企業有相對充足的時間采購原料、打樣、上生產發運。但并不是所有訂單都能成交的很順利的。
原材料瘋漲,訂單是燙手山芋
因為疫情的影響,許多訂單不得不推遲出貨,為了能順利成交,只能低聲下氣地向客戶求情,希望客戶能夠理解。但還是被客戶催得焦頭爛額,還有些因沒有辦法交貨而眼睜睜看著客戶取消訂單......
馬上金九銀十的季節就要到來,本想多開發幾個新客戶,大干一場。可面臨著的是展會被取消或者延后,其他國家也因疫情而紛紛進行封國,客戶所在國的海關也開始對各種進出口的產品進行嚴格把控,進出口操作變得非常麻煩,導致了客戶的購買量驟減。
上半年原本以為,到了下半年這種“病態”狀態會得以改善。沒想到到了下半年,因為新型病毒毒株“德爾塔”“拉姆達”,反而讓形勢更加嚴峻。
據部分國外客戶反饋:因為疫情原因,各國的生產力都收到嚴重打擊,他們大多數商品都售空了,倉庫里庫存達到了歷史新低,急需采購。而東南亞國家目前自身情況也不容小覷,海外訂單不斷回流,我國部分公司就從“訂單荒,到了爆單”。但面對訂單量的上漲,紡織人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訂單量上漲的同時,原材料也在瘋漲。
客戶也不是傻子,如果突然提價,客戶很大機會減少購買或者取消訂單, 為了能“生存”下去,不得不按照原價接單。而另一邊,原材料供上漲,而且因為客戶需求量一下子增加,原材料也出現了短缺的情況,導致了部分供應商可能并不能及時給工廠提供零部件。這直接導致了工廠生產時,因部分紡織原料沒有及時到位,不能準時交貨。
緊趕慢趕趕出貨來,原本以為可以順利出貨了,沒想到貨代卻說現在訂集裝箱非常難。從開始安排出貨,一個月過去了都沒有出貨成功。海運緊張,海運費價格飛漲,看著這高昂的海運費也只好止步......做好的貨物只能留在倉庫等待,資金回籠時間也在不斷增長。
清醒認識海外紡織訂單回流
上游原材料、面料等價格上漲一定程度上會抑制外貿需求的持續回暖,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呈現。更重要的是,從行業市場發展大趨勢看,海外訂單回流只是暫時現象,缺少長線邏輯,不可持續。有業內人士認為,印度、東南亞的紡織服裝企業在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政府稅收、關稅、環保等諸多方面均具有優勢,東南亞紡織服裝企業的毛利率要比國內高5個百分點以上,公共衛生事件一旦結束,這些訂單必會重新回到那里。國內企業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一定要平衡好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不要誤以為這是紡織業賺錢的好機會,更不要拿到幾個海外訂單就盲目擴大生產。
紡織訂單回流的暫時性也表明,在全球產業鏈中,我國制造還有更重要的作用要發揮。之前在中低端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已經轉移到印度、東南亞等國家,而且以后還要繼續轉移,現在我國制造要走的路,是逐漸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增強不可替代性,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關鍵節點,實現我國外貿持續高質量發展。
疫情持續發酵期間,國內紡織服裝行業面臨新挑戰、新變局,但同時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業內人士注意到,高端面料、功能性面料等不少只有我國能做,因為我國的產業鏈完整,這就保證了這部分訂單不會被別國搶走,且利潤較為可觀。走差異化路線,向中高端領域進軍,這才是國產紡織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