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臺擇期手術有20%的機率會失敗,作為病人,你是否會全身心地將自己的安危托付給你的醫生?
如果一臺手術僅有八成的成功率,作為醫生,你是否還有勇氣頂著壓力、去挑戰她完成她?
都說面對疾病這個敵人,醫生和病人的目標是一致的,但究竟怎樣配合才可以達到最好效果?
對于這些每位病人和醫生都可能會面對的問題,北京大學首部觀察型行醫紀錄片《心外紀事》將如何予以解答?
北京大學日前舉辦首部觀察型行醫紀錄片《心外紀事》交流會,獻禮即將到來的第4個我國醫師節。正片即將于8月19日中午12點在騰訊視頻和嗶哩嗶哩網站發布。
紀錄片《心外紀事》海報。
紀錄片《心外紀事》是在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北京大學白衣天使守護基金支持下,由北大醫學部推出的。作為一部“高危病例治療全紀錄”的紀錄長片,該片真實完整紀錄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面對一例高危手術病例,醫生群體如何從患者立場出發,充分討論并勇于挑戰高難度手術,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片中大量細節真實感人,溫暖而開放的故事表達,生動傳遞出醫者擔當、醫患信任背后豐富的深意。
紀錄片《心外紀事》先導片截圖。
紀錄片主創代表楊麗介紹了創作情況與感悟。楊麗介紹說,《心外紀事》的拍攝采用的是純紀實跟隨式的拍攝,因而捕捉到了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正是通過這樣“真實”的行醫紀錄,這部紀錄片可以讓更多的人真切地感受到“醫者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感受到“醫患間和諧共進的情感”,從而,在醫學本身與社會大眾認知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在醫者初心與患者信任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也可以在醫學教育與醫學實踐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
紀錄片《心外紀事》先導片截圖。
醫師代表們也紛紛發表觀影感受,表達紀錄片帶給一線醫師們更多的思考,在未來要讓臨床工作更有溫度和擔當。
紀錄片主人公代表——北醫三院心外科主任凌云鵬介紹,心外科經常要面對一些非常危重的病例。即便外科醫生技術高超、外科團隊全力以赴,但也會有患者在手術中失去生命。最嚴重的后果,醫生會面對患者家屬質疑,會面對醫院指控,管理部門的評估和審核。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多少醫生會操持這樣高風險的手術?“答案是請大家放心,一定會有的,而且很多,這就是我們的醫者擔當,是醫生對于社會責任的擔當。”凌云鵬說。
紀錄片《心外紀事》先導片截圖。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生李建平表示:“醫學是人學,醫學需要溫度。如果我們每一位醫生都能像紀錄片中凌云鵬主任在處理病例的表現,把一個冰冷的甚至是殘酷的過程加加溫,主刀醫生能夠表現出時時刻刻以病人利益為中心,為病人著想,勇于擔當,敢于奉獻,我們和病人家屬一起挑戰,共闖難關,我想病人和家屬一定會反饋給他們溫度,一定會獲得更多病人的信賴、信任和溫度,而這種溫度又是醫生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勇于擔當的力量源泉。”
我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第三醫院院長喬杰介紹,《心外紀事》作為北京大學首部觀察型行醫紀錄片,以小見大地呈現了醫務工作中最真實的一面,讓社會大眾看到醫患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真情實感,是一部客觀且有深度的紀錄片。
我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系主任韓啟德表示,當下要改善醫患關系,需要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讓更多病人到基層就醫,享受更好的全科醫療服務。要堅持正確的醫學技術發展方向,把主要的投入和精力用于適合的技術,發展對公眾健康最大效率的技術,健全保護醫護人員的法制法規。
《心外紀事》交流會期間,“北京大學白衣天使行醫紀錄計劃”啟動。將來,北大醫學部將繼續挖掘不同醫院不同科室的典型案例,將更多真實動人的北大醫學故事,以紀錄片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傳播。
編輯:彭丹
圖片: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