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纖維藝術設計展“看得見溫度的風景”纖維藝術設計展在河北清河國際羊絨藝術展覽中心正式開展。展覽由國際羊絨藝術展覽中心和清河經濟開發區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北京夜暮藝術有限公司承辦。展覽囊括 Ann Sherry、卜粒、陳殷玨、曹操小姐、吳薇、可可肚子、高媛、無口森、彌生、戈牧野、王一辰、夏雨等十余位藝術家、設計師類型豐富的作品。他們就纖維媒介展開各自的演繹,借助這一已在現代工業下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的材料,發揮其創造性、藝術性表達的可能性。
展覽現場
纖維藝術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又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世界各國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當代的藝術觀念、紡織科技。這種既古老又摩登的藝術形式,帶有一種切膚之暖,和一種“母愛”的特質。在兒時記憶中,“纖維”是母親指尖的線盤,她勾針、穿梭、盤桓、織衣、縫紉,動作溫婉堅定,迅疾持久。纖維藝術以獨有的強觸覺感知吸引著觀眾,織物柔軟可塑的質感具有某種親密甚至私密感。纖維藝術同時具有包容多樣性,理性的現代科技不僅拓展了纖維材料的類型,還將原始的自然纖維經現代工藝的處理后被賦予的剛柔并濟的生命:纖維既可以柔軟如絲、一觸即碎,又可以堅韌如盔甲、歷經洗禮;以自然萬物、傳統手藝和瑣碎生活為靈感的纖維藝術,在如今科技發展迅猛的網絡時代,可謂一種返璞歸真的堅持。
“看得見溫度的風景”作為國際羊絨藝術展覽中心的首展,主辦方和策展團隊甄選的藝術家作品豐富多元,包括立體刺繡、鞠繡、羊毛氈、簇絨織毯、印第安編織和繪畫等形式,表達關于自然、可持續、內心世界、日常生活等諸多議題的探索。這些作品極具創造力,又各有細膩巧妙的設計,為傳統手工藝賦予了當代性的詮釋。策展人戈牧野稱,希望即使是第一次參觀此類型展覽的觀眾們都能在之類釋放好奇心,探尋、感受和認知纖維的自然之美。
戈牧野作品“源”
展覽中體量最大的作品,當屬三樓獨立展廳中戈牧野打造的沉浸式作品“源”。作品從名字上直指母體。這里的母體是寬敞、明亮的,地面被潔白軟綿的羊毛毯覆蓋。步入其中的人們可以任意地站立、走動、坐下或躺臥。身體上的感知器官不斷地被松軟而舒適的毛絨質感所刺激。“源”的空中則懸浮著一棵生命之樹,由根莖、枝干進一步散發的根須同樣是可觸、可感的纖維織物。材質相同的是另一只軟萌的怪物,于整體環境的乳白色不同,她身著斑斕的羊毛球和毛刺。色彩賦予了她靈動的生命氣息,她亦是母體中的母體,一個靈巧的嵌套——小怪物的皮膚下是堅實的鋼結構,她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體內白色的“卵”。在此有關生命源頭的幻境中,建筑頂層空間特有的自然光影營造出頗為神奇的體驗。猶如人的出生,向著光,來到此世。不過,真實的子宮環境逼仄、幽寂。如此這般白與黑、光與暗等等對比實則是對生命不同“源”的假想。
戈牧野的電子繪畫“藍罌粟”以視覺解剖來將生與死相互勾連。技術化的數字媒介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源”的對立面,技術以理性之科學精神來重構自然之生命。綻放與枯萎被放置在觀察凝視之下。但是,技術在這里并不是冰冷的,“物哀”的審美超越了媒介特性。“源”所具備的生之向往,在“藍罌粟”里則轉化為面向凋零的力比多。
另一位藝術家吳薇創造出了凋零力比多的使者形象,呈現在她的“昆蟲王國”和“刺繡幻蛾”系列作品里。她替換了人類視角,在被認為是更“低等”的昆蟲身上發掘出更“高級”的精神取向。昆蟲被造物主設計得如此精巧,吳薇于此進行審美。飛蛾的趨光性導致了撲火的悲壯,藝術家于此嗅到那怪誕的美妙。
一樓展廳中,獨立設計師高媛利用毛線編織出結構繁復、色彩鮮明的“Mandala上帝之眼”,則采用了來自海外的工藝:這種編織工藝主要集中于墨西哥及玻利維亞,寓意著健康、長壽及好運。展覽的特殊之處在為“傳統工藝”注入更多但大概藝術語言。紡織在人類物質生產、精神世界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現代科技拓展著纖維的可能性,同時傳統材料依然有著驚人的可塑性。手作人卜粒的羊毛氈作品“Homeland”專注于探索羊毛材料的延展邊界,亦嘗試將其與不同新纖維材料結合的可能。羊毛為基底建構出人的“家園”,一處溫暖的溫柔鄉。
彌生 消失的地精
織物設計師陳殷玨的作品低調卻耐人尋味。她將織物概念化為一種包裹、捆扎的媒介。系列題目“The Unwrapped Wrapper”,直譯為未包裝的包裝紙,制造了充斥著悖論的語意結構。手工簇絨織毯成為包裝者(wrapper)、內容物(the wrapped)、拆抱者(the unwrapper)三者間關系概念辨析的場域。包裝(wrapping)既作為具象動作,也在引申的抽象意義上被使用。
民間工藝、生產方式雖然延續至今,卻飽受現代工業生產的挑戰與打擊。作品“鞠繡”的作者夏雨所學習的正是傳統刺繡工藝,但她沒有囿于古法。現代色彩美學的使用使得她的刺繡手鞠球吸引今人的眼球。其生產過程也更為環保的,棉毛線拆自舊毛衣且材料本身皆為可降解的。這些符合現代主流價值的調整將古老技藝重新喚回到今天的創造力舞臺之上。紡織總是具有一定性別色彩。
藝術家可可善用羊毛氈,她的“標本少女”系列創作以女性主體為出發點,藝術本身就包含著女性這一性別內部的矛盾特征。藝術家的想象還將性別環境置換到自然之中,以自然之深邃及神秘構建女性形象建立的背景。
展覽并未局限于纖維內部,還展出了無口森、彌生、白于、曹操小姐、Ann Sherry等藝術家的有關畫作,與那些空間中的織物、裝置一樣,他們都視覺化了他們的想象、夢境及內心世界。
在這個由諸多藝術“經緯”編織而出的場景里,“溫度”是關鍵詞。感知溫度的前提,首先是身體的存在,其次是觸覺的敏銳。本次展覽一邊召喚回了我們早已被數據化、數碼化的身體經驗,讓肉身得以復位;一邊利用沉浸式的場景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觸覺體驗。
策展人戈牧野在開幕式上介紹了關于本次展覽的主題和背景:“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藝術新經濟的概念日益凸顯,藝術與商業相結合成為一種新趨勢。清河是我國的羊絨之都,羊絨是最珍貴的天然纖維,蘊涵了久遠的歷史與文化淵源。羊絨和羊毛也是“纖維藝術”的一種常用材料。舉辦本次展覽的初衷,是讓文化藝術與羊絨產業相融合,跨界碰撞出更豐富的內涵,同時在京津冀一體化日益密切的未來,把最新的國際國內文化藝術流行風潮帶給更多觀眾。”(秦雨晨)
來源: 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