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尊重,并不僅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時候,即便是“己之所欲”,也要“勿施于人”。
一個人是否真的成熟,往往就是看他對這個世界能否“看得慣”,對于那些“看不慣”的人和事,是否有足夠的包容和理解。
剛剛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森林里,住著一對互相看不慣的冤家,燕子和蝙蝠。原因是,燕子覺得日出代表早晨,日落則意味著傍晚。蝙蝠卻認為,太陽落山后,才是美好一天的開始。
總之,兩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完全正確,對方是錯的。
這一天,他倆又在為各自的觀點爭論不休,眼看著就要打起來了。
這時候,有只貓頭鷹路過吵架現場,忍不住插了一句嘴:“你倆的生活習慣各不相同,怎么可能得出一樣的觀點呢?”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大多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推開同一扇窗戶,有人看見的是風光旖旎,有人看到的卻是污泥遍地……
從本質上說,人性都是自私的。對于周圍的一些事物,每個人都有看不慣的地方或時候。
當我們看不慣時,其實無非就是在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標準強加給別人。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我們是怎樣看待事物的,別人就也應該用這個標準來看待事物。
怎么可能呢,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長環境都大相徑庭,這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
除了日升月降、花開花落,大多數的事與物,是說不清對錯優劣的,只在于她是否與我們個人的觀點相符合。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會理解和尊重別人,基本上看啥都順眼。
那些看什么都礙眼的人,往往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他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思維對別人的人生評頭論足,用自己有限的眼界挑剔這個世界。
世界這么大,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觀點,難免習慣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看問題。
我們極力夸贊、大力推崇的事物,在別人眼里卻是一文不值;我們厭惡、討厭的東西,卻很可能是別人眼中的無價之寶。比如,有人喜歡吃臭豆腐,但有人聞到就想吐;有人追求繁華的大都會,有人卻向往僻靜的小山村;有人說塔利班很野蠻,但也有人說外國才是大流氓……
真正成熟的人,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去尊重別人的不同意見。
當我們學會了接納,以包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當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的喜好、習慣和處事方式,包容別人的差異和不同;當我們不再總以自我為中心,不再總想著去改變別人,而是讓自己來適應周邊的環境……
那么,我們就離成熟又近了一步。
老話不是說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友”。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挑三揀四,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不要去強求。
一天到晚都陷在“看不慣”別人的泥潭里,只能讓我們完全的閉目塞聽。
掙脫開內心雜念的束縛,試著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
當你眼中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了,就證明你逐漸活得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