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由于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缺乏相應的定價能力,我國在日益高漲的國際原油價格面前付出了沉重代價。同時,在動蕩的國內外金融環境下,與石油相關的我國企業大都面臨石油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如油價風險、外匯風險、利率風險等。這些企業很少有參與衍生金融市場的意識、經驗、能力,也缺乏制度支持 。隨著石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國內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油價劇烈波動對我國的產業經濟安全乃至宏觀經濟穩定的沖擊將越來越明顯。
石油定價權與應對油價波動風險并非兩個孤立的問題。在國內建立全面的石油期貨市場,給國內外企業提供套期保值、投機套利、跨市對沖的機會與場所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共同前提。隨著交投活躍程度的提高以及價格對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的充分反映,將會逐步擁有一定程度的石油定價權力。以康菲、美孚、殼牌和BP為代表的大型國際石油公司都是石油期貨市場與其他衍生金融市場的積極參與者 ,她們的經驗為我國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自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推出以來,其價格指導作用初步顯現。今后我國應進一步開發石油期貨品種,增強我國石油市場在國際石油價格體系中的作用,改善我國企業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地位。同時,加強相關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調整,有步驟地推動石油遠期交易市場等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的條件下,國家應當鼓勵有實力的金融貿易公司進入國際石油期貨市場進行風險采購,間接地幫助國內石油企業規避國際油價風險。
針對石油投資、原油期貨等問題,我國社會科學院與外國杜蘭大學推出能源管理碩士課程。
自上世紀以來,世界能源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受管制到自由化,從計劃體制到市場化,從區域市場到全球化,從單純的商品到金融化,能源工業更具有競爭性和效率。能源工業放松管制以及能源市場機制發展的一個直接后果是資源流動與價格形成的不確定性增加,給經濟主體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因此,20世紀80年代后的幾十年,是各種衍生工具,如能源期貨、期權、互換(掉期)等與交易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生存在動蕩的國際金融環境下的能源企業必須面對和規避商品價格變動、利率變動和匯率變動的風險 。恰當地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達到這一目的。衍生金融工具對于石油公司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大型國際石油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活動中。BP、殼牌等跨國能源企業每年參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合約面值達到數千億美元,交易對象包括商品市場、利率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的期貨、期權、遠期、互換等合約。
能源企業參與金融市場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管理風險,后來隨著能源產業資本的壯大,金融投資越來越普遍。產業資本變為金融資本,有的是為了單純的投資回報,有的是為了達到戰略目的進行多元化經營,有的是為了更好地融資。在歐美發達國家,產業資本涉足金融十分普遍。世界上大型的跨國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BP等,都有自己的金融投資公司。產業公司通過金融投資,一方面讓自己閑置的資產增值,另一方面可以彌補主業經營增長過慢帶來的不足,分擔和平衡企業風險。這意味著能源行業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