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發文人 趙紫萱
8月16日,發文人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局獲悉,截至目前,環城生態公園累計建成綠道493公里,環線100公里一級綠道貫通94公里,生態綠地從8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120多平方公里,增加耕地4.18萬畝,公園內四級服務驛站的建設為農民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
成都環城生態公園于2017年9月正式動工,是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標志工程、城市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推動中心城區轉型發展的賦能力量和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建成后將形成一個串聯中心城區的無障礙慢行和騎行系統,有效補齊中心城區文化、體育等公服設施短板。
同時,結合環城生態公園周邊規劃建設100個未來美好生活社區,優化人口分布,提高生活宜居性,豐富市民美好生活場景。今年底前將全面貫通100公里一級綠道,串聯桂溪生態公園、青龍湖公園等16個重要節點,基本實現筑景成勢,形成了整體統籌、保護優先、轉化價值、精雕細琢、以人為本五個亮點。
整體統籌,打造土地綜合整治典范區。
圍繞落實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要求,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定環城生態區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啟動環城生態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評估工作,開展耕地保護監管,實現農業區、生態區、建設用地區三大空間有機協調,打造超大城市近郊高標準農田建設典范區。截至目前,已啟動2.4萬畝水域、213公里骨干水系、206公里連通性渠系綜合整治工作,建設灌溉管道90公里,田間渠道30公里,初步完成渠系、路網等基礎工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3萬畝,完成土壤改良2.7萬畝,集中種植農作物2.4萬畝。
保護優先,打造生態修復示范區。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推進青龍湖、錦城湖、北湖3個集中水體和府河、江安河、清水河、東風渠4大水系水生態治理,修復提升磨盤山、天回山、五龍山3個自然山體,就地保護原生樹木30萬株,新栽植樹木10萬株,新增綠地面積2.66萬畝,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完整性和穩定性。
轉化價值,打造場景營造樣板區。
聚焦天府文化、生活交往、特色產業、智慧服務、生態游憩、夜間消費六大功能領域,編制公園城市場景營城指導意見,發布公園(綠道)場景營造和業態融合指引,探索“體育+”“文創+”等戶外消費模式,打造一批“可閱讀、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生活消費場景。已開放園區招商面積突破24萬平方米,開設戶外消費點位30個,建成特色園4個,植入各類體育、游樂設施350余處,打造體育、親子、文化等特色場景200余個。
精細雕琢,打造美學理念展示區。
聯合北京林業大學編制印發環城生態公園生態景觀提升研究及技術指引、天府綠道綠化管理技術規定等指導性文件,邀請名家大師和頭部企業,對生態景觀、城市風貌融合進行美學提升,完成78個橋梁“一橋一景”景觀營造,建成新熊貓塔、茶馬古道等特色建筑20個,植入友誼之環、大邱蘋果等友城雕塑23個,整治提升周邊區域景觀點位134個,初步完成繞城兩側透景透綠,構建環城市、坐標化、地標性美學景觀。
以人為本,打造幸福美好生活體驗區。
優化環城生態公園及周邊區域總體規劃,讓環城生態帶成為公共服務帶、綠色消費休閑帶,吸引市民擁抱公園居住生活,為市民創造全新生活體驗空間。加快推進熊貓國際旅游度假區、公園城市會客廳、大千博物館、弘美術館等重大生態惠民項目,加快植入1050處體育設施、640處文化設施,常態化開展“愛成都·迎大運”為主題的綠道健康行系列活動,成功舉辦“成都青島啤酒節”等主題活動300余場,累計吸引游客1600萬人次,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