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團資金吃緊的事不是一天兩天了,8月10日,一則公告又將恒大汽車推上了風口浪尖,恒大集團正在接觸潛在第三方投資者,探討出售恒大汽車以及恒大物業的部分權益。
車還沒造出來,就要出售公司,這整的是哪一出?更何況,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恒大就是個“PPT造車公司”,有什么可賣的資產?
為了解開這些疑惑,看看恒大是否真的在造車,我驅車兩個小時來到了恒大汽車的母工廠,位于廣州南沙的生產基地,一探究竟。圍繞著在工廠繞了幾圈,和當地人交流一番之后,我獲得了以下幾點信息:
1. 恒大工廠所在的萬頃沙鎮目前還很荒涼,四周是大面積的耕地和農田,用“拓荒者”來形容恒大當前的角色頗為合適。
2. 恒大在當地的規劃非常龐大,除了汽車產業基地,正在推的還有旅游城項目。
(在恒大工廠旁邊的大排檔收到的傳單)
3. 南沙工廠當前已經建好投入使用的有:四大工藝工廠、招待中心、員工宿舍;正在搭建中的:展覽中心、員工宿舍若干、新工廠若干。
4. 恒大在當地的住宅項目距離工廠車程5-10min,房價在頂峰期是2.5w/平米,最近回落到2w-2.1w,此外還有大量的新樓盤正在建設中。
5. 在建的地鐵萬頃沙站距離恒大工廠車程5-10min,運行最高時速160km/h,刷新了全國地鐵最高速度的紀錄,40min可到達廣州CBD。
當然,相信大家對于恒大汽車還有很多疑問,通過這次南沙工廠的探訪我也獲取了一些信息,下面就和大家再聊一聊:
10個生產基地,9款車型,Why?
恒大選擇生產基地的思路和傳統車企是完全不同的,傳統車企是先有車型的規劃,產能的需求,再布置生產基地的投產;而恒大是房地產的思路,和地方政府談愿景,談規劃,造車是其中的支撐點之一,首要任務是把地先拿下來,然后再拉投資,如果錢到位就可以開干了。為了能支撐的起10個基地的宏大目標,車型必須要多,所以就有了上海車展9車齊發的場面。
9款車型進度如何?
9款車型具體的進度所長是不清楚的,畢竟不在恒大工作,而且這也都是保密信息。但從公開信息了解到,恒馳5這臺車目前的進展是最快的,在各大試驗場已經有了恒馳5的身影,根據之前的造車經驗,這臺車應該已經到了試制階段,大概率在明年第一季度可以量產。
當然我也從供應商和其他渠道了解到,類似恒馳5這樣進度的車型還有3-4款。
恒大如何同時推進9款車型?
答案很簡單:錢。
恒大把能外包的工作全部外包。造型方面,和全球多家設計團隊合作,大家一起來畫草圖,老板看上的就選定下來;研發方面,找了2-3家具備整車開發能力的供應商合作,比如麥格納、埃達克等;國內團隊主要是負責項目管理,與造型和研發團隊進行對接,完成產品試制、整車制造等工作,目前國內的研發人員已經達到2000人??偨Y來說,恒大快速推進的“秘訣”就是:錢+外包+快速人力擴張。
恒大的汽車廣告為何如此辣眼睛?
恒大雖然從行業中高薪挖來了很多精英人士,但是真正掌握實權的還是老一批的地產心腹,所以我們看到恒大的傳播節奏、廣告投放都和汽車圈的常規認知不在一個調上。
如果大家換一種思路,把這個當做“恒大房產”的廣告,是不是大概就能理解了?
恒大汽車對自己的銷量為何如此自信?
“2025年產銷100萬輛,2035年產銷500萬輛”,這里頭肯定有吹牛皮的成分在,但是也側面反映出恒大對自己銷量的自信。其中原因有二:
1. 掌握恒大汽車營銷話語權的還是地產的人,這些人有過恒大房地產快速發展快速擴張的經驗,一套房子少則上百萬,多則上千萬,這么大金額的房子都能搞得定,十幾二十萬的車豈不是So Easy?
2. 恒大有30萬員工,1300萬住戶,還有若干尚未交付的房產資源,所以恒大有足夠多的“自己人”可以下手,比如將員工購車和KPI掛鉤,將新房銷售和車輛捆綁,把住戶的物業費和充電停車相結合等等。
恒大造車是否靠譜?
很多人說恒大造車不靠譜,最大的原因是恒大的“動機不純”。一方面想造車,一方面又想圈地蓋房,哪有這等好事?以前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這次來南沙工廠轉完之后,我的觀點有些變化。
1. 從動機的角度,每個企業的目標都是一致的:賺錢。你說新勢力車還沒造幾輛就開始融資上市,這個動機純嗎?
2. 也正是因為恒大的“動機不純”,才讓我對恒大汽車有了改觀。比如這次在南沙,工廠在擴張,住宅在建設,地鐵年底要通車,旅游項目也開始啟動,這么一大攤子是真金白銀在投入,創造的盈利機會點也不僅僅是造車這一項。
恒大汽車能不能成?
從個人情感的角度,我是特別希望恒大造車能成。一來造車是實體經濟,能夠解決上下游數萬人的就業問題,是正兒八經的“衣食父母”;二來恒大汽車是自主品牌,雖然現階段很多工作是找外包團隊,但遲早會走上全面自主研發的道路,這也是在為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但是理性來分析,恒大造車想做成也并不容易。如上文所說,短期內恒大可以依靠自己的員工,依靠房產和車輛的綁定獲取一定的銷量。但是中長期來看,造車遠比造房要復雜的多,對于房產,把地段搞定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汽車是一個純市場化的消費品,影響銷量的因素很多,如何構建恒大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如何高效管理這么多的基地和產品,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如果還是以房地產的思路來造車,這事的風險就比較大了。
結語
用“識時務者”來總結恒大這些年的變化是比較合適的,就像這次恒大出售新能源汽車部分權益,我想投資者中應該會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出現。
恒大汽車的模式之前沒人干過,這條路究竟能走多遠,別急,讓子彈再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