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們討論了所謂的“外國模式”和“德國模式”的一些誤區。前者以金融和互聯網為主,雖然可以讓整體經濟增長,但是無法容納足夠就業,而且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而后者以制造業為主,但是沒有丟掉金融的強勢,只是錯過了互聯網,經濟增長也非常緩慢。
1
德國的制造業的確發達,德國大概有30%到40%的就業人口,都屬于
所謂的技術工人。這個比例在發達國家中,應該是算高的了。外國80%的就業屬于服務業,工人占比大概只有20%了。
不過,我們當前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年輕人,并不愿意進工廠了。上次看到有個制造業老板在網上說,制造業的條件已經大幅改善,如果宿舍沒有空調和WIFI,幾乎已經招不到工人了。
雖然制造業工資水平從全球來看不算高,但是也能夠超過普通的白領階層了。現實中,很多人寧愿失業,都不愿意進廠。這的確是個問題。
我認為,如果未來我們想要制造業強大起來,解決掉被"卡脖子”的問題,還需要面臨三個挑戰,否則人們是不愿意往工廠里面流動的。
2
第一,就是產業升級的問題。因為只有產業升級了,占領整個產業鏈的定價權,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也才能夠給工人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
否則,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一方面低端的制造業正在往外轉移,另一方面很多工廠卻在抱怨招不到人,似乎陷入了悖論之中。
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如果能夠從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同樣也可以提高工人的待遇。比如降低賦稅、能源的成本。曹德旺之所以跑去外國開工廠,考慮的主要就是這兩點。
3
第二,就是切實保障好工人的權益,落實《勞動合同法》。如果說互聯網企業對996是抱怨為主,大家都在聯合反對內卷的話。那么制造業,加班卻是很多工人主動要求的。如果沒有加班,甚至很多工人根本都不愿意去。
但是,前提是加班能夠拿到合理的補償,除此以外,五險一金和工作環境同樣也是普通工人越來越會重點考慮的因素了。
4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通制造業工人的的職業成長路徑。德國職業認證體系非常完善,大部分都是行業協會來負責,有一整套的培訓和考核體系。而且一旦通過考核,整個行業都會認可。我記得以前有個“奔馳汽車維修師”,工資收入相當可觀,不僅在德國,在全世界都是認可的。
而我們當前的培訓可能處于初級階段,很多人都是從師父、老鄉那里隨便學點手藝,或者是從勞動中自學。一些職業認證也主要是人社部來推進的,和現實的需求有一定脫節,因此對于工人的吸引力的也不大。
年輕人之所以不愿意進工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眼就可以望到頭,沒有啥成長性。
我以前在醫院工作,醫院的老一輩提起工人階級,印象非常深刻。當時的制造業有八級工制度,那些高級別的工人找對象,是要找醫院的主治醫生的。不過后來工人的地位,就一言難盡了。
如果能夠解決以上幾個問題,我認為教育的問題同樣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因為出路就不只高考這一條了。大家初中、高中畢業去職業培訓學校,學習一門專業技術,會越來越成為自發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