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萬物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化,這個萬物包括工廠的社會地位。
工人老大哥,工廠打工仔,身處同樣的一個地方,干同樣的一件事,差異卻是天差地別。
這個轉換,其實,并沒有多久,也就是三十年。
當然,這個變化不是瞬間,而是緩慢持續的一個過程。
幾十年前,身處年輕,有學歷,有知識文化,都愿意進工廠當工人。
甚至,如今天考公務員般,是“擠破頭”的一件事。
從“擠破頭”就可以看出,她的社會地位和受歡迎程度。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個理想的行業,在當今,很多人羨慕當教師的人,羨慕他們擁有正常的工作時間。
其實,早在2000年時,還有部分老師不想從事教育行業,而想去當工人。
有的人認為,夸大其詞。
并不是,當時教我的老師當中,就有老師想辭去老師這份工作,想進工廠當工人。
當然,并不是說當工人的地位高,只是說明,當時工人的地位不低,當工人不會被歧視,這是在2000年,更不用說2000年之前了。
老師去當工人,起點是比較高的,更容易在工廠出頭,工廠也歡迎有知識的人去工廠,老師去工廠,待遇或許會高于教育行業,這也是老師想改行的原因之一。
至于為什么老師改行的不多,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雖然以前當老師待遇不算高,但上班時間正常,五天八小時,有暑假,有寒假,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方式。
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以前的人選擇行業,最重要是因為興趣愛好,會根據自身的性格、長項來選擇職業。
要是身處在那個年代,會發現,許多人選擇行業,多少存在興趣愛好的因素,不會一味地哪里掙錢往哪鉆。
特別是老師,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責任,看到對學生的愛,感受到那股恨鐵不成鋼的骨子勁。
真正的靈魂工程師,不會因為學生家庭的貧窮異眼相待。
大家知道,八十年代,在農村,因為部分家庭窮,有的小孩并沒有機會讀書,特別是女孩,為了把機會讓給弟弟妹妹,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降低父母的壓力,早早輟學。
只要有的家庭不讓自己的小孩去讀書,老師就會三天兩頭到她們的家里做思想工作。
甚至,有的老師是想盡辦法,對學生的學費是能免則免,或者想方設法幫學生籌集學費。
不過,更多情況是,老師也無能無力,畢竟,老師的待遇也不高。
這就是對自己選擇事業的責任和興趣愛好所帶來的不同,各行業從業者都在盡心盡責。
以興趣愛好選擇職業,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各行各業才能同步健康發展,隨著時間,也會越干越好,越干越強。
這個跟德國工人可以在企業干一輩子,有點相似,甚至,可以傳承,子承父業,工人的工作也需要傳承和鉆研。
德國知名品牌眾多,如大眾,西門子,奧迪,寶馬,阿迪達斯等,都離不開傳承和工人的鉆研。
德國被稱之為有“工匠精神”的國家,本質離不開興趣愛好,興趣愛好是工匠精神的基礎。
當然,除了興趣愛好,主要也是各行業社會地位相差沒有那么大的懸殊,德國工人的福利待遇,就像我國幾十年前工人的待遇,在社會上,只高不低。
而目前,我國工人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有點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覺。
記得2003年,那時候都還很多人愿意進工廠當一名工人,很多人當中,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我從事的工作,被稱之為技術員,按當今來看,也就是工人,跟機器設備打交道的工人。
當時,別人一聽跟機器設備打交道,總是會投來一陣羨慕的眼神,覺得拿工具扳手擺弄機器的人,非常了不起,能夠明顯感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自身也會感到有種榮譽感。
成天摸著機器,研究機器,干勁十足,看著前輩讓人羨慕的待遇,暗自下決心,一點要好好鉆研設備,研究工藝,未來一定要比肩師傅。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即使是下班到點,也不想下班。
每天都會利用自己私人時間,主動留在車間,研究設備原理,思考工藝合理性,和是否有提升改造的可能。
當時,有這樣想法的人,其實,并不止我一個,工友們相處也融洽,對工作都充滿激情。
很奇怪的現象是,公司領導并不希望我們加班,不希望下班了不休息,還去車間研究機器。
雖然如此,但我們還是一如俱往,這就是跟今天很不一樣的地方,一個主動和一個被動。
當然,我們也是有私心,一為學技術,二為將來可以憑技術吃飯,想憑技術多拿錢。
當時,我們工廠有個老師傅,雖然級別不高,但,工資待遇比車間主管還高,廠長對他都是愛戴有佳。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更加堅定地告訴自己,要多學技術知識。
只是,誰也不會想到,事情并沒有向自己想象中的發展而去,技術是越來越好,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待遇卻并沒有明顯變化。
在工廠,走技術,沒有管理吃香,工人還是那個工人,即使技術比別人好,待遇好得也有限。
而當管理就不同,越往上,待遇是天差地別。
如今,敢說一個技術工的工資高過主管嗎?
肯定不能。
而這樣的現象,造就了工人越來越不愿意去學技術,學技術沒有晉升空間,待遇很難有大的提高。
目前的現象是,高端技術才是技術,比如研究火箭,研究芯片。
仿佛工廠工人只要如機器般麻木的干活就成,技術與工人無關,不需要工人的激情和鉆研。
隨著時間發展,這樣的現象,是越來越嚴重。
以至于,工人眼看沒有什么變化,看不到未來,部分工人要不含淚遠離工廠,要不也是因為到了一定年紀,不想折騰,只想再工作幾年,交夠社保,等著退休。
一群帶著青春投入到制造業的工人,從憧憬快樂,到沉默寡言,褪去青澀,換上了滄桑,從激情變成了麻木。
這一切的變化,并沒有多少年。
這樣的變化,更是直接引發了技術工的缺口進一步擴大。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型人才,缺口達2000多萬。
我國是人口大國,打工千千萬萬,愣是滿足不了區區2000萬的缺口。
莫說技術型人才,現在連普通工人都不好招,工人已老,年輕人又不太愿意進工廠,寧愿選擇“躺平”和送外賣。
從大家爭相想進,到“萬人嫌棄”,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到底發生了什么?
是發展太快,思想教育沒跟上,還是因為其她原因?
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