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午12時起,隨著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捕撈漁船紛紛出海作業。鑒于布氏鯨“小布”仍活躍在大鵬灣捕食,大鵬新區鯨豚保護聯動工作組發布提示,建議漁船暫時不要前往大鵬新區官湖、沙漁涌、土洋、溪涌及鹽田區大小梅沙等海域活動或下網捕撈。
同時,提醒各休閑船舶不進入相關水域。船只在附近其他海域航行時,請降低航速,加強瞭望,主動避讓,避免對“小布”造成干擾。
布氏鯨“小布”(大鵬新區鯨豚保護聯動工作組供圖)
自從“小布”在大鵬灣出現后,一直牽動著深港兩地環保組織的心。較早前,“小布”被發現在香港海域捕食,大鵬新區立即啟動“深港澳海洋保護聯盟”機制,及時通知香港環境保護協會,跟進和發布“小布”在大鵬灣香港海域情況。香港環境保護協會獲悉后,立即通知多個香港相關海事單位留意香港以東海域可能出現布氏鯨,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守護好“小布”。
據了解,“深港澳海洋保護聯盟”成立于2021年1月,由香港環境保護協會、澳門綠色環保協會、潛愛大鵬等深港澳等多個環保組織成立,旨在守護深港澳三地環保成果,分享深港澳三地環保信息,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環保工作助力。
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在東平洲海域考察
8月14日一早,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一行人乘船前往香港東平洲海域,實地考察“小布”出沒情況,并向香港漁民及經常在該海域出入的船員了解情況。盡管當日未發現“小布”蹤跡,但樊熙泰一行人仍有意外收獲,發現了三頭海豚。香港環境保護協會即通過“深港澳海洋保護聯盟”聯絡機制通知大鵬新區相關部門,共同開展鯨豚保護工作。
小布在愉快“干飯”(大鵬新區鯨豚保護聯動工作組供圖)
為什么近段時間鯨豚類動物頻現大鵬灣呢?
據樊熙泰介紹,香港公開大學原科技學院院長、“伍振民環境科學與生態保育”教授、上海海洋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特聘教授兼博士導師、香港大學地理系名譽教授何建宗認為,這與每年此時流經深港海域的南海暖流相關,鯨豚類動物跟隨南海暖流而來。
根據紀錄顯示,過去香港多次報告鯨豚類動物蹤跡也正是在這段時期。
何建宗分析,香港海域此前出現過大型赤潮。赤潮吃光了這片海域的微藻,清潔及清除了海水中的氮、磷和碳等污染物,進一步凈化了水質,這也可能是吸引鯨豚類動物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