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有的經驗都建立在一切真理的片面之中,就好像正方體的六個面,我們每個人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的只是正方體的其中一個面而已。
而且這些面也非常容易摻雜。就好像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這灰色地帶可以分成一百分,也可以分成一千分,關鍵在于你如何精確地劃分了。
也就是說一米的距離可以分成10個分米,也可以分成100個厘米,也可以分成1000個毫米。
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混沌之間的細分之中。同時也彰顯每個人對于每一個面的細分之處。
就好像有些人擅長是儒學研究者,有些人是法學研究者,各自有各自的細分。
休謨說,所有建立在經驗歸納法之上的知識都不叫知識。
這就是學者從詞匯相對論的角度闡述的知識的概念。
如果我說真理的片面叫做知識,知識的片面叫做假說,其實也是對的。
其實,我們不必較真字眼的正確性到底是什么?因為詞匯是人類發明的,本身就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帶有個人理解和感情。
那么,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什么呢?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種以人類命名的經驗是否可以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說,從生存的角度來說,片面的真理,即經驗,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從最低程度來講,他可以勉強維持我們的生存。
比如我們要問所有的降落傘都是安全的嗎?
為什么一定要問這個問題?
因為這涉及到當事人的生命安全,這是一個極度敏感的問題。
要找到符合真相的實際答案,那么,我們就需要統計全國的降落傘廠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作量的問題,我們需要提出這個問題督促廠家的質量問題,所以,我們需要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大腦目前所涵蓋的所有想要找尋的答案,并不是關乎生與死的問題,而是如何能更好的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問題。
比如說如何能過上好生活,成功學是怎么引導我們的。
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成功經驗,而且隨著市場的變化,規則在變,當初的經驗也有可能不再適用。
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正方體其中一個面的面積已然縮小了很多。
但是這些僅存的“殘缺經驗”可以給到我們最需要的東西。
她會保證我們一個最低且最需要的保障——生存。
有人說,這種生存太難了,正是人員竄動得讓人窒息,所以產生了生活的復雜性,正是因為人類的繁多,所以才有了生活的競爭,產生了生活的裹挾。
事實真是這樣嗎?
并不盡然。
剛剛已經說過,我們為什么不需要太多的認知就可以生存下去,為什么會這樣呢?
正是因為人員竄動,讓我們有了社會的精細化分工,所以才有了用最低的認知成本獲得維護生存的最低保障。
那么,如果把你流落荒島呢?
毫無疑問,你需要更廣闊且高昂的認知成本,才能生存下去。
你需要考慮如何把海水曬成鹽,你需要知道如何應付毒蛇,你需要知道如何利用原始知識才能產生火,你需要知道。。。。。。。
這就是所謂的正方體的六個面,你需要知道其中的五個面才能生存。而大家所謂的生活的裹挾,只需要知識其中一個面的一小塊就可以完整的生活下去。
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面,你就可以理解,其實生活中的困苦,并不是因為她真的困苦,而是我們總是盯著正方體的成本面,而非收益面。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闡述,先有物質,才有產生意識的聯動,但是他沒有更精細的說明,物質的陰陽兩面是如何影響意識的聯動,而佛學思想彌補了這一缺陷。
禪語有言,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如果從禪語的反面意思也可以解釋為,人生在世是深處繁花似錦的美妙中,心不動,則無美妙可言,心不動則不美,如行動則人愉悅,如深處繽彩紛呈,體會世間諸般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