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眾志成城。災后72小時是搶險的黃金救援時間,阻礙救助被困人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交通和通信的阻斷。眾所周知,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纖網絡、4G網絡和5G獨立組網網絡,網絡供給能力全球領先。但在大災面前,通信的中斷往往引起人們的非議,甚至有人質疑我國網絡基建堪憂,盛名之下,卻有些名不副實。
其實不然,有專家指出,在自然災害中信號中斷的原因無非兩大因素,一是基站的關鍵配套設施出現問題,比如自然災害破壞了供電設施,導致基站斷電。雖然基站都會設置應急電源(當基站斷電后,由應急電源供電),但當應急電源的電也耗盡后,基站就會停止工作?;蚴亲匀粸暮ζ茐牧诉B接基站的光纜等設施,導致基站淪為“孤島”,無法連接通信網絡。二是基站本身被自然災害損壞,無法正常工作。
當公眾通信網絡因不可抗拒因素中斷后,應急通信就成為通信保障的強補充。應急通信作為保障我國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一環,在突發事故后,承擔著著及時、準確、暢通地傳遞第一手信息的“急先鋒”角色,是決策者正確指揮搶險救災的中樞神經。應急通信只有在突發災害來臨時,真正及時、準確、暢通地傳遞搶險救災信息,才能把好安全的第一道關。
1 我國已擁有體系化應急能力
當今社會,日益增多的大型集會及一系列突發事件(諸如地震、火災、恐怖事件等)給現有通信系統帶來極大的壓力。在突發事件初期,由于引發社會關注甚至造成公眾恐慌心理,通信業務量短時間內猛增,進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網絡擁塞甚至中斷。此時,無線應急通信系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災害救援中常見的通信保障手段包括衛星通信、應急通信車、無人機應急通信等。其中,衛星通信由于終端設備較貴、通信費用高,在發生重大災害或突發事件時,不可能保證每個部門或個人都能通過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絡,局限性較大,衛星通信終端通常配備在遠洋航船上。應急通信車是最常見的應急通信設備,就像一個移動的基站,主要用來解決大型活動的通信容量問題,已廣泛部署在全國各地,但其受路況等因素影響較大并且覆蓋范圍較小。無人機應急通信得益于近幾年無人機技術的大發展,逐步完善起來。無人機具有操作簡單、應用靈活、成本低廉、適應性強、覆蓋面廣等顯著優點,應用于應急通信領域之中,不僅能解決地形、氣候、自然災害等對設施建設的限制,有效保障應急通信服務的普及,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和水平,讓通信服務更穩定、更持久、覆蓋面更廣。但目前無人機在應急通信方面還存在續航能力等技術及管理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包括Verizon、AT&T、Google、我國電信、我國移動、我國聯通在內的全球多家通信運營商攜手相關研究機構,開展利用浮空平臺結合蜂窩通信基站實現應急通信保障的研究,主要涉及無人機、氦氣球等平臺與通信基站集成方案。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云計算、大數據、5G技術支撐下,應急通信呈現新的形式,我國應急通信發展進入新階段。借鑒海外應急通信模式,加之我國衛星互聯網、專網通信等產業發展逐漸成熟,我國應急通信方式逐漸走向衛星化、專網化。
“我國目前已經擁有了體系化的應急通信能力?!睒I內專家表示。首先,具備了“人防”和“物防”的雙重體系。所謂“人防”,就是已經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制度,在各類應急場景下,有制度可循,有崗位可派;所謂“物防”,就是擁有不同類型的應急通信網絡與設備,可面向各場景提供服務。其次,已經擁有完備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與設備基礎。具體而言,通過衛星通信、地面移動通信、廣播通信、無線電通信等網絡與空中基站、手持設備、應急廣播等終端設備結合,保證應急通信落地。最后,已經擁有面向各類場景、各類人員的應急通信服務能力。在場景方面,針對人員臨時密集(如演唱會、春運等),通過應急通信保障車;對于重大事項的傳達,通過應急廣播方式;對于地面基站全部損毀的重大自然災害,則通過無人機方式提供通信服務。在人員方面,對搶險救災工作人員、普通社會公眾采用差異化的保障方式。
在此前河南暴雨搶險救災過程中,三大運營商都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應急通信方案,比如我國電信攜帶系留式無人機基站、背負式基站等應急裝備,開通系留式空中無人機基站(系留無人機作為應急通信基站,具有快速部署、輕便靈活、起降環境要求低等特點,能實現幾十千米范圍內快速、可靠、廉價的寬帶通信),助力災區恢復通信,并通過多部我國電信天通衛星電話保障指揮調度順利暢通。我國移動翼龍大型長航時無人機應急通信系統(該系統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搭載我國移動無線通信基站,采用4G/5G通信技術,通過衛星傳輸,提供全天24小時應急通信保障方案,完全擺脫地面供電、通信回傳的束縛,可快速打通指揮中心與指定區域之間的通信)跨省遠程機動到受災地區,全力保障災區通信,有效減少災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諸多措施顯示出運營商的應急通信技術手段和部署能力都有了明顯進步。
2 應急通信面臨的挑戰及建議
目前,我國已經認識到應急通信系統的重要性,并且各個部門已經配置了不少應急通信系統和設備,積累了相當的使用經驗, 應急通信保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新的形勢下,無線通信行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日益凸顯,應急通信網絡仍面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對地面設備(如基站等)有較大的依賴,使得在極端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保障能力受限。例如在河南災情救援中,中低空螺旋翼無人機基站盡管數量眾多,但無法實現與地面通信,而高空翼龍無人機全國僅一架,還需要從貴州調配。
● 第二,在當前社會公眾對通信網絡存在高度依賴的背景下,現有應急通信大約只能實現原有使用行為的10%左右替代作用。例如在人群密集的時候,即便有應急通信車,也無法良好實現數據傳輸;在重大自然災害來臨時,僅有在翼龍滯空時,才能實現語音、短信發送。
那么下一步如何扎實推進應急通信產業發展?對此,工信部相關專家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加快制定《國家應急通信“十四五”規劃》,為未來5年的應急通信發展做引領。二是加強能力建設。抓住5G、衛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機遇期,努力突破一批應急通信保障所需的核心技術,實現保障響應更迅速、業務更豐富,全面提高國家公共安全應急通信保障能力。三是提升隊伍水平。不斷建立完善人才隊伍培養、資格認證等系列工作,為應急通信創新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具體到能力建設方面,業內專家提出要加強“三化”。第一,無線化。相比較而言,固網設施更容易受到災害影響,并且在出現緊急情況時部署不便,因此無線化(包括地面各類無線網絡、衛星網絡等)是更有效的方式。第二,層次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不同層級人員,實現不同應急方案;二是對于不同類型的網絡、設備,有不同的應用場景。第三,民用化。也就是說,盡量實現所有應急網絡、設備在非應急狀態下也有用途。例如1400MHz的應急通信網絡日常可作為城市物聯網;應急廣播日??勺鳛榇宕逋◤V播;基站無人機在更換模塊后,可作為通用無人機使用。
如何建設應急通信網絡,使之在重大自然災害來臨時第一時間發揮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考題。產業鏈需聯合各方力量,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支撐國家政府部門做好應急通信頂層設計、產業相關政策制定;加強科研創新,強化標準規范,促進先進適用的技術研發與設備研制;推動產業鏈上下協同,加強新產品的示范應用,促進應急通信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孟月
責編/版式:范范
校對:舒文瓊
審核:申晴
監制:劉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