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紙漿價格持續上漲。我國證券報發文人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漿價、紙價出現倒掛,多家紙廠不堪重負,被迫減產、停產。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原料價格上行,落后產能將加速出清,促使行業頭部化集中;而依靠購買現貨原材料進行生產的小廠,將因資金和規模的限制,面臨被淘汰風險。
再發提價函
近日,玖龍紙業再發提價函宣布,玖海龍牛卡漲價250元/噸,地龍牛卡漲價200元/噸,再生牛卡漲價150元/噸,瓦楞紙漲價250元/噸,白面牛卡漲價200元/噸,涂布牛卡漲價200元/噸,從5月24日開始執行。
業內人士表示,玖龍紙業漲價帶動了國內不少中小紙廠跟漲,瓦楞紙、箱板紙、紗管紙等紙種上調100元/噸,部分紙廠還要求原有未完成訂單在此調價范圍內。
河北某紙板公司經理林偉表示:“5月21日至5月23日,浙江數十家紙板廠紙板價格同步上漲,安徽、重慶等地紙板價格也相應上調。第四輪價格壓力還未完全消化,第五輪原紙漲價已迅速來襲。高漲的原料致使公司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
山東某造紙廠業務經理劉軍告訴我國證券報發文人:“(造紙廠)都是虧錢在賣,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造出來的紙每噸都在虧錢。有的廠寧愿放假也不愿意生產,有的廠五臺(造紙機器)只開一兩臺,甚至有些小廠寧愿放棄都不愿意銷售。”
2021年以來,國內造紙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根據天風證券研報統計,截至2021年4月29日,進口針葉漿、進口闊葉漿價格分別為7120元/噸、5288元/噸,較2021年低位分別上漲60%、49%。
我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3月,紙漿市場價格維持上漲,我國造紙協會紙漿價格定基總指數由2021年10月起已經連續6個月上漲,價格定基總指數由90.26上漲至135.00,比2月增長6.11。
南華期貨數據顯示,南華紙漿指數年內不斷攀升,至3月1日創下歷史新高1283.47點后,走勢維持小幅波動;截至5月20日,報收1221.30點,年內累計上漲約24.46%,同比增長約53.49%,指數高位盤旋已持續近三個月。
漿價紙價倒掛
面對紙漿價格上漲,太陽紙業董秘龐福成對我國證券報發文人表示:“紙漿上漲對小企業的沖擊會比較大。今年一二季度,整個造紙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相對較大,主要原因是公司庫存紙漿相對多一些,因此收益也會多一些。但總體上來看,紙價的漲幅遠低于槳價的漲幅。”
對于如何應對漿價、紙價倒掛,龐福成表示:“我們公司產品相對比較豐富,比如文化紙的價格有所松動回落,但下半年是箱板紙的旺季,箱板紙價格表現相對強勢,產品間可以相互補充。此外,我們有原料優勢,老撾建設的漿廠產量將得到逐步釋放。整體而言,包括兗州本部在內的廠區都處在滿產狀態,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文化紙價格下跌帶來的影響。”
據悉,太陽紙業正在廣西北海推進350萬噸“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龐福成表示,廣西一期項目中的木漿預計將會在三季度投產,屆時,公司的木漿自給率將達到50%,緩解高價木漿給公司帶來的成本壓力。此外,太陽紙業在老撾120萬噸造紙項目中的兩條分別年產40萬噸的高檔包裝紙生產線也在按計劃推進中。
除了太陽紙業外,以晨鳴紙業為代表的紙業龍頭公司在紙漿自給方面早有布局。晨鳴紙業是國內最早實施“林漿紙一體化”戰略布局的企業之一,目前公司木漿總產能達430萬噸,木漿自給率已接近100%,自制漿比外購漿每噸漿能給公司節約1500元-2000元的成本。
加速行業洗牌
浙江造紙業協會秘書長陸文榮在接受我國證券報發文人采訪時表示:“我國的木漿70%以上嚴重依賴進口。木漿進口量在2021年達到3064萬噸,進口木漿占木漿總消耗量的72.8%。2021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主要木漿生產國生產能力均有所下降,木漿總供給量趨緊,這是本輪價格上漲的主因。”
陸文榮表示,國內可回收廢紙原料資源有限,與造紙配套的化工物料成本上漲明顯,多重因素疊加也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今年開始,紙企的廢紙進口配額清零,也導致企業對紙漿進口的依賴加劇,缺口進一步擴大。”陸文榮說。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原料價格的加速上行,紙漿原料價格和紙價出現倒掛,相關企業的業績分化也將擴大,加速行業洗牌。一方面,行業龍頭企業會憑借資金優勢,低位囤積原料,在原材料上漲時對公司成本帶來超額傳導,實現利潤增長紅利。另一方面,一些依靠購買現貨原材料進行生產的小廠則因為受到資金和規模的限制,從而會出現資金緊張、原料緊缺、客戶流失的情況,甚至面臨被淘汰風險。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年內木漿價格大概率仍會在高位運行,按照目前紙企庫存估算,大概還能維持兩個月正常生產,也就是說,三季度原材料和產品價格之間的“剪刀差”將消失,木漿系龍頭紙企下半年的盈利空間或將收窄。
華創證券認為,全球主要需求國經濟都在復蘇向好,但供給國因為疫情等原因恢復較慢,這是最大的基本面,決定了外盤現貨這個基礎水位的高低,沒有回落的基礎。國內的補庫周期最陡的時候接近完成,但是不代表庫存已經過量。國內成品紙市場跟全球紙漿類似,需求端快速修復,而供給端新增產能明年才投產,全年偏緊格局將維持。
來源:我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