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網紅建筑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可以說是一座“斜杠建筑”:在古典樂迷眼中,她是一個存滿大師佳作的音樂盒;在不少美食“吃貨”眼中,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又宛如一刀“餛飩皮”;在音響“發燒友”眼中,她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廳之一,那到底哪一個閱讀角度,才是打開她的正確方式?一起來試試看↓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夜景
國內首座建在彈簧上的“全浮建筑”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位于徐匯區復興中路1380號,建筑面積19950平方米,由1200座演奏廳和400座的室內樂演奏廳組成。外部樸素的陶土磚和頂部靈動的曲面相結合,如同一本攤開的音樂總譜,讓樂團人“倍感親切”,頗具“本土風味”的昵稱“餛飩皮”,更是拉近了市民與建筑的距離。
音樂廳主廳將傳統的“鞋盒式”與現代的“葡萄園式”風格相結合。演藝廳則以錄音棚和室內樂的要求進行設計,其中87座為固定座位,廳中央有12塊等標高可升降平臺,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舞臺形狀。
這座由世界級大師設計、歷時四年時間建造的音樂廳,是國內第一座建在彈簧上的“全浮建筑”,通過專業的聲學規劃和劇場設計,藝術家們的舞臺表現與音樂廳的絕妙音效融為一體,使聽眾得以在設計精巧的環繞劇場中,全身心投入音樂聲場,獲得“沉浸式”感官體驗。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昵稱——“餛飩皮”
避震隔音效果極佳的“房中房”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致力于構造完美的聲學效果,在地下四層,深16米處安放了300個隔振器,將音樂廳與建筑底下的地鐵噪音相隔離。
其中在主廳的底部共有108個水泥支墩,安放有204個隔振器,演藝廳底部有60個水泥支墩,安放有96個隔振器。
此外,演藝廳與建筑外墻采用相互隔開的雙層墻,即“房中房”系統,演藝廳本身的墻壁和地板再采用雙層中空結構,從而確保音樂廳外的噪聲或振動無法進入。
采用圓型劇場構造的主廳
由于主廳采用特殊的圓型劇場構造,聽眾不必再為搶購“黃金位置”耗時費力。每個座位都與舞臺有著極佳的親密性,每個座位聽到的聲音都是高質量的,避免了普通劇場離舞臺越遠聲音越輕的局限性。
音樂廳反聲板
從主廳墻上的6塊大型反聲板到天花反射板,以及觀眾席的獨立分割墻、地面乃至座椅背面等木質材料,所有的反射曲線經過周密的角度計算,形式、材質遵循嚴格的規定,從而均衡地傳遞反射聲音到音樂廳中的每一個座位,達到演出最佳的聲學效果。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觀眾座位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觀眾席圍欄”的木皮表面呈不規則狀,管與管之間的距離也不一樣,都是為了達到不規則反射聲音的效果。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觀眾離場通道
人文生活方式的多元地標
說到建筑,不得不說的是這里的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她是亞洲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響樂團,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
這支樂團不僅是最早廣泛介紹西方音樂、最早演奏我國管弦樂作品、最早培養我國音樂人才、最早培養我國交響樂聽眾的樂團,更在而后跨越三個世紀的跌宕起伏中,逐步成長為一個匯聚全球頂尖演奏家、代表我國音樂詮釋能力的世界級樂團。
1985年,樂團舉辦系列音樂會,觀眾座無虛席
如今,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已經成為上海以音樂為特色的重要文化地標。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為孩子們定制的童真奇妙夜
建筑打卡點
長頸鹿廣場
市民游客路過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目光會被一只在路邊昂首的長頸鹿所吸引,行至拐角處,還發現那兒蹲著兩只憨態可掬的河馬。這些動物作品都出自國際知名藝術家之手。陳列這些雕塑的“長頸鹿廣場”,是音樂廳著力打造的古典音樂與當代藝術交匯碰撞的復合新空間,旨在向公眾傳遞藝術、音樂與歡樂。
互動長廊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內有一條80米互動長廊,設有展覽區和互動體驗區。既為觀眾提供一個休息、閑聊的區域,又可以在此舉辦開放式的音樂普及講座,讓更多人在此空間內理解音樂、愛上音樂。
地址:徐匯區復興中路1380號
周邊打卡點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地址:寶慶路3號
這座花園住宅是國內第一家交響音樂博物館,館內以珍貴的文獻資料和藏品呈現一段西樂東漸的歷史,講述了許多我國音樂家的故事。
上海音樂學院
地址:汾陽路20號
上海音樂學院前身于1927年11月創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許多我國著名音樂家,從上音美麗的校園中,走向世界舞臺。
周邊旅游線路推薦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徐匯藝術館→聶耳音樂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