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行人匆匆,這是我們接觸的真實世界。我們能感覺到風,陽光,以及每個事物真實的觸感。但我們的身體同時也被囿于這一小片天地。
隨著科技的發展,眼前這一小片的世界似乎過于狹窄,哆啦A夢的任意門,讓人們更為期待。我們不能操控時間,卻能操控“眼前”的景色。
將眼前所見轉變為數字化的虛擬世界,讓人類在想象的景色中遨游,科研人員在為這樣的愿景鉆研著。真實和虛擬,不斷融合。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虛擬和現實有幾種關系,一種是完全模擬和復制,另一種是進行增強或者修改,或者抹去其中部分。它們實際上是對應了虛擬和現實連續軸上面的不同的狀態。最左端是我們的現實世界,最右端是完全的虛擬世界。處于中間位置的是任意多的虛擬成分和現實成分相互疊加的狀態。
通過軟件,用手機掃描現實中的事物,就能在手機上對這個事物進行編輯。掃描一幅畫,畫上的圖案立即跳到屏幕之上,還能隨意地移動。現實世界的場景和虛擬信息結合在一起,增強現實(AR),讓一幅畫不僅僅存在在現實世界中。
電影中的人物在真實的環境中操縱虛擬的機器或者屏幕,將真實和虛擬世界結合起來。將現實世界作為畫布,創建沉浸式的內容。現實和虛擬混合了起來,這就是混合現實(MR)。
戴上VR眼鏡,看了一會VR影片,跟著劇情行進,就好像化身為電影中的主角,馳騁在虛擬的世界中,對身體周圍的變化渾然不覺。這就是虛擬現實。在電影《黑客帝國》中,主人公所體驗的場景都是由“母體”所提供。
當我們在現實和虛擬之間游離,沉浸在新科技帶來的愉悅時,作為根基的虛擬現實的概念早已出現。1935年,一個美國科幻作家,在小說中幻想一副神奇的眼鏡,戴上眼鏡之后,可以看到虛擬的世界里面的人跟他對話。其后,一位美國攝影師發明了類似于4D電影的裝置。
1963年,哈佛大學博士伊萬?薩瑟蘭,通過他博士論文的工作,實現了人和計算機圖形的交互,開創了人機交互的新方式。1968年,伊萬?薩瑟蘭又發明了一個頭盔,稱之為達摩克里斯劍,它可以感知人的頭部運動,并呈現一個線框的立方體在人眼前。
這個頭盔實際上蘊含了虛擬現實頭盔的雛形,把虛擬現實的思想第一次用計算機的程序實現出來,給后面的人開啟了無窮的想象力。
在這之后,不斷有研究人員投身這項研究,新的頭盔也不斷誕生在實驗室中。但這些頭盔造價過于昂貴,并沒有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
各類移動終端如井噴般發展,手機的計算能力也突飛猛進,存在于高端科研市場的虛擬現實技術,才慢慢走向平民。
2012年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Palmer Luckey,他創立了一家公司叫Oculus(奧克拉斯),只要兩三百美金就可以做一個虛擬現實頭盔出來。
到2014年的時候,他的公司就被Facebook以2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點燃了虛擬現實市場的熱度。從沉重昂貴的頭戴顯示器到輕便的頭盔、眼鏡,虛擬現實一步步降低門檻,走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