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有趣,每個奇數月都會挑出與月份相同的日子來設置一個節日,賦予不同的節日內涵,后來就成了傳統節日。正月正,大年初一拜年;三月三,野外踏青郊游;五月五,端午賽龍舟;七月七,牛郎織女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登高望遠。十一月份,古代沒節日,不過,現代人彌補了,有個著名的“雙十一”。古人是懂得陰陽的,日月成雙,雙陰成陽,那是吉祥的。
七月七,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也是“乞巧節”,是古代女子向織女默念賜教女紅的節日,還是“情人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期冀覓得佳婿。但在莆仙鄉下,這一天是原汁原味的“七月七”,仍然保留著古色古香的炒糖豆民俗,沿襲著東晉“衣冠南渡”時的習俗。
七月初七,家家戶戶炒糖豆,唯獨今年家中有喪事的除外。親戚們就要將炒好的糖豆送到哀家,以示哀悼慰問,聯系到數字,“七月七”頗有點“做雙七”的味道。記得小時候大人叫我去送,心中有點惴惴的,哪里懂得“送糖豆”傳播的是我國的孝道,頗有“慎終追遠”的意思。
七月七這天,母親要早早將黃豆淘洗、浸泡,黃豆膨脹到恰到好處后,才能入鍋炒。中午照例要吃一頓炒面,洗凈鐵鍋后,準備炒糖豆了。當時大都用的是柴火灶,炒前要刮凈鼎底的草木灰,大鼎反扣,用鋤頭尖用力刮掉黑色的“煙火層”,摩擦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音,刺耳的聒噪聲在村莊此起彼伏,這鄉音至今還在耳邊回蕩。
刮凈鼎底的鐵鼎易受熱且均勻,黃豆入鍋,揮鏟爆炒,“豆在釜中泣”,哪里管得那么多。隨后加入花生,花生易熟,切記在黃豆三分熟時放入,此時柴火正旺,自家種純天然的黃豆、花生熬不住,發出“噼噼啪啪”的喊痛聲,也終于釋放出縷縷誘人的清香。放入爆米花,放入白糖、麥芽糖,兩糖融化后,把黃豆、花生、爆米花裹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冷卻后自然凝結,盛盤出鍋,色香味俱全的炒糖豆隆重登場了。大快朵頤的同時,也不忘來一句:“吃炒豆,活老老”。
七月七這天,孩子們最關注的是炒糖豆這一環節。那時的小孩都會用信封裝炒豆,沒信封的會用紙張折疊一個粗糙的紙袋子。“出門見伙伴”,互相炫耀自家的炒豆,與伙伴們分享,看看誰家的炒豆最好吃。有時,糖豆掉落地上,會迎來一隊隊螞蟻,竟然又玩起了螞蟻,又是一種樂趣。
如今,“炒糖豆”漸漸式微,有些家庭不炒了,因為孩子們的零食豐富多彩,對“炒糖豆”激情不再。有些家庭直接從街上買炒好的糖豆,體驗一下節日的味道。為迎合顧客口味,商家對炒豆做了創新改良。他們的糖豆保留了花生,用亮眼的紅豆替代黃豆,摻入各色小米,用糖漿鑄形,模具定形,做成方方正正、整整齊齊的新式糖豆。金黃的、米白的、紫粉的……又香又脆,甜而不膩,酷似新疆“切糕”的外形引來不少人駐足。
七月七,炒糖豆。這是莆田獨特的節日文化,甜甜的家鄉味道齒頰留香,濃濃的兒時情趣恍如昨日,泛起一陣陣鄉愁在心頭。
(來源:湄洲日報 作者:吳開榮 編輯: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