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培業
封面新聞發文人 李雨心 實習生 鄭奕昕
老成都有四句俗語,分別是:要燒香到寶光;要拜佛到文殊;要吃喝到昭覺;要趕場到草堂。雖然在當下,這些話連地道的成都人可能都未曾聽過。但在民俗專家帥培業的記憶中,這是獨屬于老成都人的默契。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舊時成都,燒香要去寶光寺,那里有五百羅漢,數都數不完;而拜佛到文殊院,里面佛坐像和菩薩坐像的做工,所享有的藝術、文物價值,是最好的。”而“趕場到草堂”這一民諺,就牽扯出了一道老成都的美食——豆花飯。
成都杜甫草堂
“古代成都草堂寺的僧人們,肩負著對杜甫草堂紀念建筑群的管理工作,全國各地仰慕詩圣的憑吊者們,在游覽完杜甫的紀念祠堂后,都毫無例外的要到草堂寺內喝茶,并且品嘗和尚師傅們用浣花溪河心水,煮漿點制的成都一絕——草堂寺豆花飯。”帥培業還說到,寺廟旁邊不遠處的望仙場,每逢三、六、九趕場。散場之后,總有不少的趕場人要循浣花溪而上,專程到草堂寺來吃師傅們的豆花齋飯。草堂寺的人間煙火味,就在這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豆花飯,與涉溪而上的趕場人中蕩漾開來。
在帥培業的描述中,依稀能夠看到當年草堂寺的熱鬧景象,而草堂寺的豆花飯,也在無形中吸引了大批游客的慕名前往。為何草堂寺的豆花飯與眾不同呢?其秘訣就在于浣花溪的河心水。
“舊時的浣花溪,河面寬大到可以行船,水又清涼,水質特別好。自古以來講,文人騷客都言水最好就是河心水,所以錦江河邊有很多茶鋪,都寫的是河水香茶,意思就是河心水烹煮、沖泡出來的香茶。”
豆花飯(圖源網絡)
因此,在錦江河邊、浣花溪邊的草堂寺,師傅們賣的豆花飯,其豆花都用的是浣花溪的河心水磨制而成。“這個豆花是又嫩又綿又香又軟。可以用肥肉來形容她的口感,叫做肥而不膩,入口軟嫩化渣,不散不爛。”
再者,也因為草堂寺的和尚師傅們長年累月做這個豆花飯,自然手藝不俗。“不僅是浣花溪的水好、黃豆選得好、點的豆花好。也是因為師傅都吃素,長年累月就經營這道素齋,日積月累代代相傳,自然與眾不同。”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成都,榮盛飯店的豆花曾憑借物美價廉,成為當時名氣最響的豆花飯之一。但在帥培業的眼中,草堂寺的豆花飯,才是成都豆花飯里最大的一絕,無人可比。“浣花溪水、點豆花的絕技、師傅們代代相傳的素菜的烹制功夫,使這個‘要趕場到草堂’就成為一句名副其實對草堂寺豆花飯的稱贊,而非浪得虛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