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冬至、除夕、七夕、臘八、中秋節等,一個節日就能帶動一個城市的GDP。我們不難發現,在國定假法定節假日中,4個傳統節日,只要一到過節放假,大街小巷的服務業都在擴張買賣交易,而作為最大GDP推動的春節,在年貨市場還是其他場合成了最大的成交量,后面幾乎就是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雖然有些傳統節日國家法定也沒規定放假,但是我們也推動了GDP。
幸好有這個大節日,要不然就“虧”了
說到這些傳統節日,我們的祖祖輩輩,薪火相傳,把傳統文化繼承下來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們華夏的上古時期,祖先就已創立屬于我們的“春節”,經過相傳,從春秋到戰國時期,到秦始皇一統六國,再到詩云“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的盛世大唐流傳至今的中華大地,雖然在大唐盛世,很多人沒把“春節”定義成現在那么重要,但是他們早已經從臘月二十九的“除夕”開始過,白天各種年貨商鋪擺上街,晚上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百姓吃著“團圓飯”。現在都可以想象一下,無論唐朝還是至今,過個春節,能拉動最大GDP的唯獨"春節"了。
打造現在小長假的“奠基者”——春秋戰國時期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終日互爭強”的春秋戰國時期,現在能有3天假期的“奠基者”,也是傳統節日興起的朝代,共創造每月一節的傳統節日,雖然很多都斷了火,唯獨相傳至今的端午節和清明節還在繼續傳承,分別推動了獨創商品帶來的農業商品經濟和現在城鄉旅游建設GDP增長。前者“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后者“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同時推動現在教育事業和祭祖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和月亮“約會”,源于唐朝、盛于宋朝的節日
“立秋”過后便是“中秋”,和端午節差不多也是有著自己獨創商品帶來各方面GDP增長,但比端午在推動GDP還要多至少兩、三倍的樣子,也繼承了春節后,第二個“團圓飯”促進經濟的節日。當然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節日都是關于民間的,只有“中秋”才是關于月亮的節日,詩與詞盛行的唐與宋兩朝就有很多關于“中秋”與“月亮”的經典作品,尤其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靜夜思》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堪稱經典。
所謂“傳統”就是從上古時期流傳至今還存在的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從“文化”到“節日”,我們不得不感嘆:不容易!當然,還有一些傳統文化節日也有較小的能力去推動GDP增長,比如才過得“七夕”,從表面上看,她推動的是服務行業實體經濟,一座城市有多少“牛郎織女”在這個節日里面花1元、2元到上萬元的錢去買玫瑰花、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