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環境持續改善、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產業創新穩步推進。7月5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廣州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報告(2021)》(下稱“藍皮書”)提出廣州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新趨勢。
藍皮書執行主編、廣州市社科院科技創新研究所所長張賽飛表示,“十三五”時期廣州創新型城市快速發展,2020年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仍保持較快發展的勢頭。預計2021年,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態勢將繼續向好。
知識中心地位穩步提升
藍皮書總報告建立了涵蓋創新要素與環境、科學與技術創新、企業與產業創新的創新型城市指數模型,經測算,2016~2020年廣州創新型城市指數年均增長23.66%,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0年,廣州創新型城市指數同比增長17.22%,達到289.11。
在創新要素與環境方面,藍皮書指出,去年廣州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633.09億元,同比增長82.36%,顯示技術需求快速增長,創新動力十分強勁。
具體來看,廣州加速集聚國內外高端人才,大力培養博士青年科技人才,截至2020年底,廣州高技能人才達到92.4萬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助力新興產業發展,到去年底已批新型產業用地項目23個,面積總計94.68公頃。不僅如此,廣州加強穗港澳科技創新規則對接,加快推進科技人才與科技經費跨境流動,持續改善政策環境,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加快培育生物醫藥、5G、區塊鏈等新興產業,并從智能化數字化賦能、民營企業發展、企業研究院建設、風險投資發展等方面為企業創新提供保障。
在科學與技術創新方面,2020年,廣州全社會R&D經費達到750.57億元,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089.09億元,同比增長70.55%,顯示廣州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
廣州知識中心地位溫度提升。去年,廣州發表SCI論文39566篇,同比增長4.94%,論文總量高于首爾、東京、深圳等城市,廣州知識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同時,廣州加速推進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奠定基礎,技術策源功能日益凸顯,重點聚焦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充電基礎設施四大領域,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截至2020年底,廣州累計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新增國家級孵化器7家,各類技術研發平臺、創業孵化載體日益完善,有力地推動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
在企業與產業創新方面,2020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1606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991.71億元,同比增長3.8%。截至去年底,廣州245家企業入選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2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2430家,同比增長33.90%,位居全國主要城市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衡量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2020年,廣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小幅下滑,而其固定資產投資達1014.35億元,同比增長45.11%,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35.11個百分點。
“這說明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主體的進入,但固定資產投資等長期指標向好,顯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在新發展格局下的發展潛力依然強勁。”張賽飛說。
布局三大新興產業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預計2021年,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態勢將繼續向好。”張賽飛表示,廣州創新資源將更加集聚,科技創新勢頭更趨強勁,創新型產業將穩步發展。
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更高要求之下,面向“十四五”發展新局面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藍皮書建議,廣州要進一步助力中小企業應對疫情,完善知識產權融資機制,鼓勵中小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支持開拓新產品市場,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同時,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增強企業技術骨干人才供給,激發企業的風險投資需求,鼓勵企業開展基礎研究,逐步形成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
針對未來產業發展,藍皮書指出,廣州要前瞻布局新能源,鞏固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推動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智慧醫療。
在新能源產業上,要大力推動建立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體系,促進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耦合。充分利用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信息反饋、數據處理、智能分析等方面的強大功能,基于廣州實際及發展特色,打造城市能源大腦,著眼于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制度藩籬,推動各部門實現數據共享。研究制定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根據各區特色及資源稟賦條件有計劃地在全市范圍內布局新能源示范區,在城市層面加大對示范城市建設理念、示范區具體做法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示范效應,樹立城市品牌。
在數字經濟上,要圍繞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持續并穩定支持軟硬件、底層平臺等核心技術的攻關。在人工智能領域,加強底層算法、智能芯片的研發,推動開源框架建設,發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在物聯網領域,持續推進傳感器核心技術攻關;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強化平臺智能裝備、高端工業軟件發展。
在智慧醫療上,促進互聯網醫療產業規范化發展,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布局,開展醫保結算、分級診療、遠程會診、多點執業、家庭醫生、線上生態圈接診等改革試點,推進互聯網醫療的實踐探索和應用推廣。積極踐行“醫學人工智能”,將醫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開發、醫學影像分析等軟硬件技術和現實場景密切結合,為疾病防控、診斷、精準治療等提供有效途徑。
張賽飛表示,廣州還要深入推動成果轉化,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深入推進成果轉化試點建設,支持企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及人才培育。優化創新發展大環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技術移民試點,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南方+記者】周甫琦
【作者】 周甫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