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自然歷|戴了個“勝”的家伙,那么臭又那么美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立秋第9天
戴勝,顧名思義,戴了個“勝”。
“勝”是指古代女性的一種華麗頭飾,又稱“華勝”。
戴勝頭頂棕紅色的冠羽,平時收攏著,像個小背頭,并無特別之處。在受驚、興奮或者求偶時,頭頂上的羽毛會“嘩啦啦”地豎起來,像一把縱向直立的羽扇,迎風招展,絢麗多彩。
古人認為,這個模樣像極了女子頭戴華勝的樣子,戴勝之名由此而來。
在動物名稱中,很少有這種動賓結構的組合方式,而且名字中根本看不出她屬于哪一類鳥。其實這也有情可原,因為戴勝實在太獨特了,幾乎自成一家,沒什么親戚可以與之類比。在我國動物分類上,她也是一鳥獨霸一科,就叫戴勝科。
戴勝很愛“臭美”,不過這“臭美”,卻是又臭又美。
外表光鮮亮麗的戴勝,渾身上下都散發臭味,就連鳥蛋和巢穴都是臭烘烘的。因為她“咕咕”的叫聲,又有個外號叫“臭姑姑”。
這臭味從哪里來的呢?
原來,戴勝不太講究個人衛生。特別是繁殖季節,雌鳥在窩里孵蛋期間,完全不出窩,吃喝拉撒都在窩里解決,窩里又臟又臭。不僅如此,雌鳥還會分泌一種帶有惡臭的油脂,讓鳥巢臭氣熏天,她還會將這些油脂,均勻地抹在鳥蛋上。
別小看這些臭味,可是有大用途。
戴勝飛行速度并不突出,身材比較瘦小,要是依靠平常的攻擊手段來保護自己,那基本上是砧板上的肉,任人拿捏。
有了這臭味,敵人都避之不及,鳥蛋還能降低細菌的滋生,提高孵化成功率。
戴勝長著細長的嘴巴,經常到處啄,許多人看到她,總會誤認為是啄木鳥。的確,戴勝的覓食方式是要通過連續啄擊挖出蟲子,不過,啄的對象通常不是樹干,而是土壤地面。
戴勝以蟲類為食,啄食的蟲子大都是金針蟲、螻蛄、行軍蟲、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害蟲,大約占到她總食量的88%,在保護森林和農田方面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小名片】
戴勝,犀鳥目戴勝科鳥類,別稱花蒲扇、雞冠鳥、臭姑鴣。頭頂羽冠長而闊,呈扇形。顏色為棕紅色或沙粉紅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頭側和后頸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雜有淡棕白色寬闊橫斑。
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繁殖期5-6月,選擇天然樹洞和啄木鳥鑿空的蛀樹孔里營巢產卵,有時也建窩在巖石縫隙、堤岸洼坑、斷墻殘垣的窟窿中。每窩產卵5-9枚。
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北非地區。在我國有廣泛分布,長江以北地區屬夏季候鳥,長江以南地區為留鳥。
文/彭可心 趙瞳銥 圖/張京明 設計/袁向群 智庫/張志強 甘惠婷 統籌/周月桂 特別支持/湖南省林業局
[責編:鄧晶琎]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