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齒銅牙紀曉嵐》里不少逗樂情節都與名字有關,要不是和珅一番表演,我們還不知道紀曉嵐這個原本文藝高大上的名字,還能搞笑到這種程度。紀曉嵐這個名字我印象很深,倒不是因為電視劇,而是因為讀書時代有個女同學姓紀名“小蘭”,雖然撞音不撞字,但也夠大家取笑的了。
除此之外,讀書時還遇到過“郭靖”、“黃蓉”,以及三四個“超男”,不同姓卻扎堆出現的單名,女有“嬌(或姣)”、“娟”、“芳”、“麗”等,男有“志”、“偉”、“軍”、“磊”、“強”等,其實看取名經常撞的這些字眼也能猜出時代了,就像現在孩子撞名,撞的字已經變成——
梓、涵、萱、軒、睿、辰、逸......
要想名字獨特有內涵、不爛大街,還得跟古人多多學習。
中國人的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姓,二是名,沒有什么多余的前綴、后綴。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時代,那時候人們生活還相當原始,連語言和文字都處于萌芽期而不是成熟期,但已經出現了自然圖騰的崇拜、祖先崇拜。
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模式一度是族外群婚,那時候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且一個部族的祖先必定是女性,創世神也是女性,女性主導血緣繼承,所以,我國最早的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戶,因生以為姓,從女生”。
比如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這些姓氏統稱“上古八大姓”,華夏文明始祖黃帝姓姬,姬姓是中國萬姓之祖,后來的周吳鄭王、魯曹魏李、孫劉唐何等至少411個姓氏都從姬姓分支演變而來,最初姓和氏分開,秦漢時期姓和氏慢慢合一,“秦滅六國......姓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名就更有意思,現代的父母可能還沒見到孩子,就已經準備好了男名、女名,但古代完全不同,根據《禮記˙內則》,古代孩子出生3月后,父親才會正式為其取名,畢竟古代醫療衛生差,孩子容易夭折。而且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取名不忌諱俗字、不雅的字眼,晉成公,堂堂一國之君,名字居然叫姬黑臀。
古人取名,在名之外還有“字”,這個“字”就讓重名的情況大大減少,畢竟名、字全撞的概率太低了。這“字”就是表示尊敬的附加人名,因為古代有避諱制,先祖、尊親、君王都不能直呼其名,平輩之間互相稱字,君臣之間也不例外。
可就算在古代,人口也不算少,重名避免不了。漢朝流行單字取名,魏晉南北朝流行“之”字,唐朝流行疊字,宋朝出現了配合“五行八字”取名的方法,為了避免重名,古人會自己創造字(參考武則天自名“曌”);或者使用冷門生僻的字(唐僖宗原名李儼,當了太子就改叫李儇了);或者盡量避開取單名,而是通過查閱古籍、引經據典,取個非常有內涵的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