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德成荔枝使(一)
當那個消息傳到上林署時,李善德還在外頭看房。這間小宅子只有一進大小,不算軒敞,但收拾得頗為整潔。看著這座雅致小院,李善德的嘴角不期然地翹起來。
“能不能再便宜點,”你側頭對陪同地牙人說。牙人賠笑道:“李監事,這可是天寶四載的宅子,十年房齡,三百貫已是良心之極,房主若不是急著回鄉,五百貫都未必舍得賣。”
“可這里實在太偏了。我每天走在皇城上值,得小半個時辰。”
“平康坊倒是離皇城近,要不咱們去那里看看?”牙人皮笑肉不笑。
李善德登時泄了氣,那是京城一等一得地段,做夢都沒敢夢到過。他又在園子里轉了幾圈,心態慢慢調整過來。這個宅子在長安城南邊的歸義坊內,有一個好去處——永安渠,夫人和女兒洗菜洗衣或沐浴,就不必大老遠去挑水了。
“就定下這一座好了。”李善德緩緩吐出一口氣。
牙人先恭喜一聲,然后道:房東急著歸鄉,所以不便收糧粟布帛,最好是輕貨金銀之類。“李善德聽懂了他的暗示,苦笑道:”你把招福寺的典座叫進來吧,一并落契便是。“
牙人喜孜孜出去,一個灰袍子和尚進了院子,從袖子里取出兩份香積錢契。李善德伸手接過,只覺得兩張麻紙重逾千金。他只是一個從九品下的小官,想要拿下這座宅子,除了傾盡自家多年的積蓄外,說不得要借貸。香積錢的本金喚作“功德”,利息喚作“福報”。
李善德拿過這兩張借契,從頭到尾細讀了一遍。他對典座道:“大師,契上名言一共兩百萬貫,月生福報四分,兩年還訖,本利結納該是三百九十二貫,怎么寫成了四百三十八貫?“
見典座臉色尷尬,李善德得意地捋了一下胡子。他可是開元十五年明算科出身,這點數字上的小花招,根本瞞不住。典座掏出紙筆,就地改好,李善德查驗無誤后,落了指印和簽押。辦完手續后,這宅子從此以后姓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