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廣安門三甲醫院肛腸醫生賈茗雯
正常情況下,人的排便頻率為1周3次或1天3次?,F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導致很多人忙起來都顧不上去上廁所,或者節假日出游,旅途如廁不方便,有了便意很多人都默默忍了下來。等我們有時間去廁所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排便的欲望了,怎么都拉不出來。
很多人就會有疑惑,那憋回去的大便,都去哪里了呢?
排便包括便意和排便2個過程,它實際上跟平時我們跑接力賽一樣。先是在結腸里面形成糞便,最后再滾滾到達直腸。這個時候,神經感受到直腸的充盈,就會向肛門內括約肌傳遞信號,我們也就有了便意。當找到廁所,有了合適的排便姿勢后,肛門外括約肌就會立刻舒張,使大便排出體外。
但如果因為環境等因素不適合排便,大腦就會下達指令,產生憋便的現象。
當我們憋便的時候,便便繼續停留在腸道里,便便里的水分就會被腸道壁再次吸收,使大便逐漸干結,憋得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就容易造成便秘。
如果有長期憋便的習慣,還會影響腸道功能,導致排便反應遲緩,便意就沒有辦法及時感知了。
最后,大便如果不及時排出,大便中含有的大量細菌和毒素在體內積壓的時間過久,水分就會被腸道反復吸收,導致大便干結難以排出。長期下去,會容易出現頭暈乏力、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等癥狀,最終引發便秘、肛裂、痔瘡等疾病,嚴重的還會發生腸道的癌性病變。
如果您有肛腸方面的疑問與困擾,可評論區或是在私信問詢,我是北京廣安門三甲醫院肛腸科的賈茗雯醫生?。ㄉ鲜鰣D文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