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塌下心來讀《道德經》半月有余,從道聽途說到漸入佳境,其中不乏網友們的互相交流,使人增益良多。《道德經》細講起來怕是要些時日,因其涉及知識太廣,包括但不限于:天文、地理、人文、軍事、事物運行演化規律等各方各面。所以今天就講講其中一章的關鍵所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p>
大多的釋義都將“不仁”解釋為無所謂仁慈,也就是居中的意思。天地,人力不可及,說其無所謂仁慈可以理解,圣人呢?
“道”的自然,是其最根本屬性,常使人忽略其存在性。而有無,陰陽是其表現出的對立性。所以《道德經》論“道”最根本的依仗是正反去論,要經得起推敲。
“不仁”如當做無所謂仁慈來講,那“圣人”之詞何來,“圣人”能完全尊天道行事,《道德經》何來?
既有“不仁”,當有“仁”來相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是在說天地災難之時,萬物深受其害而無一得免。 “不仁”是災難,那對應的“仁”就是風調雨順。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在說圣人以“智”治國(大家都知道“智”在道德經中并非是褒義詞,極具貶義。它形容的是將已有的認知用于人性貪欲的“小聰明”),而圣人之仁當是以“愚”為上。(愚,在道德經中是淳樸,自然的意思,并非是愚蠢。 而百姓的生老病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更接近“道”。)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對這句話的大意理解基本是在一個方向上,天地比喻為一個風箱,靜止時更像天地的寧靜,運動時多出風雨,山崩地裂。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有一半擬人。天地多動也被稱之為多言,另一半當指圣人的治世之道。不談天地的災難,單說圣人。圣人多言的意思是治世之道經常變動,一個制度還沒取得成就,就又換了個法令出來,如此折騰,江山氣數將盡。 不如找到好的治世良方堅持實施,少些對百姓的左右。
最后,論證下圣人的“不仁”。【“不仁”是無所謂仁慈】這是不成立的。按照“道”的本性,陰陽是并存的。如果無所謂,那百姓似乎比圣人更自然。所以圣人達到真的無所謂,那也就沒有了圣人。 既有圣人之說,那他畢竟是在起到一個好的作用。冠以圣人之名,定不會背道而馳,當以順道而為。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可見圣人在順道的同時更多為百姓(多)著想,而不是為侯王(少)去牟利。
百姓手無寸鐵,而侯王在圣人眼中就是“夫兵者”。由此可以推斷出,圣人行事是偏左的,而“不仁”之圣是偏右的,真正能做到無所謂的圣人,那這個圣人就不存在了,他將如“道”的自然一樣,融入百姓,消失于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