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對“三十而立”的理解是,人到了三十歲,就成家立業了,各方面都能自立了。那時候沒想那么多,認為成家立業的事很遙遠,雖有某些雄心壯志,大都也是想想而已。直到畢業之后多年,才感覺到時光的匆匆,好像自己既沒有成家,也沒有立業,卻已經來到了古人所說的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這些話源出于孔子《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币馑际牵骸拔沂鍤q時立下了學習的志愿;三十歲時學懂了禮儀,從此說話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言語,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歲,便能做到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越規矩?!?/p>
以前,在我的理解里,“三十而立”是指經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取得一定的成就,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能夠完全獨立自主地生活。而“四十不惑”是指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人生閱歷的增加,對一切事物已經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已經沒有疑惑了。唯獨對“五十而知天命”難以理解,難道到了五十自己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命運走向了?
直到前幾天看到了一段記者對陳丹青(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采訪,似乎說明了點問題,陳丹青當時50多歲,記者問他對人生還有什么規劃,他說:我都五十多了,還規什么劃,能活著就很好。
其實,到了五十歲之后也許你就會知道,所謂的知天命大概也就是知道了“天命難違”,你付出一份努力,可能得到一份收獲,也可能你付出十份努力,也得不到一份收獲。五十歲之后,知道了理想與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縹緲的結果。你可能不能過多地改變什么,大概如此。知道這些之后,也就有了后面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