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歷的那些痛苦到底有沒有意義?
每個人從出生到離開,這其中必然會經歷一連串的痛苦,波折,磨難。有句老話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見生活中能十分平順地過完一生是很難的。那么,我們經歷的那些痛苦,挫折都是有意義的嗎?人類真的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只追尋快樂嗎?
作者開篇便提出了明確的質疑。如果人類只是趨利避害的,那么為什么還要去運動,去學習,去爬山……去做很多明明很累的事情?也確實累,但卻始終鍥而不舍地去挑戰自己。為什么呢?
因為這些事情從表面上看來是痛苦的,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克服很多障礙,才能堅持下去的。然而做完之后,挑戰成功之后的喜悅卻不是那些簡簡單單就能做到的事情帶來的快樂所能比擬的。那是一種更為深層,更為持久的喜悅,它對自己是一種大大的肯定,是對自我能力的認可,也是在以后再遇到類似事情而懷疑自身的時候,這些曾經克服過的難題,承受過的折磨將會成為鼓勵自己戰勝挫折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挺過去。
相比于“難題”,“困難”,“挫折”這些詞,【苦難】這個詞顯然更大。就像有些讀者激烈反對作者對“痛苦”的定義,認為他太不嚴肅了,自己父母二戰期間所經歷的那才是痛苦,運動不能叫痛苦。作者也承認,但是因為語言的不同,很難有詞能夠準確表達這個意義,所以他敬請讀者諒解,還是用了這個詞。然而翻譯的時候,書名譯成了“苦難”,這顯然和痛苦不是一個等量級。
我們不會把任何小的困難,挫折叫做苦難,只有那些大的,可怕的,深刻的,個人難以抵抗的,我們才會稱之為苦難。中文語境包括了痛苦和困難,一聽就知道是個人或集體經歷中難以回避,又需要靠極大的毅力和信念去克服的境遇。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痛苦有意義嗎?
痛苦是不是有意義,取決于你怎么看待它。你從中得到了什么,是讓你成長了,還是讓你明白了很多以前從未想過,或者知道卻不能理解的東西。
痛苦本身也許并沒有意義,它不像是我們主動去喝的苦茶和苦咖啡,我們主動去跑的馬拉松,我們為了提高自己而刻苦學習,勤奮工作,這些主動去做的,當然是有意義的,因為這種經歷對于我們來說極為重要。我們知道它的重要,也愿意為了它去承受苦澀,肌肉酸痛,早起,舍掉娛樂和社交等等。
我說的痛苦是那些我們沒去找,卻突然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這種。這樣的痛苦本身也許并沒有意義,但是我們如何對待它,如何克服它,戰勝它,成就自己,卻是有意義的。不能打倒我的,將使我更強大,便是這種感覺。
所以,人類并不怕痛,甚至主動去尋找痛,因為它對于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就像人類的痛覺,是為了提醒我們避免更大的傷害。經歷痛苦,也只是為了讓你學會怎么面對它,讓你有機會變得更強大,更堅韌。而且,賦予痛苦意義,將使你能更好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