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是涼性的,吃多了容易傷胃...荔枝是熱性的,吃多了容易上火...”這些話你可能多多少少聽長輩們當作生活常識和經驗傳授。其實,這些經驗確實是有理論淵源的。
中醫認為,每種食物皆有自己的寒、涼、溫、熱、平不同屬性,就如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秉性一樣。了解食物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食物進食,能夠幫助人體調節體質、預防和改善疾病。反之,選擇不適當的食物進食,則容易加重偏頗體質的癥狀,甚至導致疾病的出現。
藥王孫思邈說:“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用藥。”
因此,食物不僅是為我們提供生命能量,還有調養體質,改善病癥的作用。這也是中醫養生食療的理論基礎。
了解下不同性質的食物的作用,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食物:
食物的五種屬性:寒、涼、溫、熱、平。
根據食物吃完后對身體產生的作用來劃分的。
1.寒性、涼性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減輕人體的熱證,熱性體質或患有熱性疾病)
適合人群:體熱、干咳、口渴、黃痰等癥的人可以適當多吃。
2.溫性、熱性
功效:溫中、助陽、散寒。(消除人體的寒證,寒性體質或患有寒性疾病)
適合人群:感受風寒、流清涕、腹冷、嘔吐、風濕性關節冷痛等癥的人可以適當多吃。
3.平性
功效:健脾、開胃、補益身體。
適合人群:寒熱性質不明顯,各種體質人群都可以食用。
注意:涼性和寒性,溫性和熱性的食物,在作用上相似,只是性質程度有差別。
如何辨別每種食物的性質呢?
植物類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植物及其果實的顏色、味道、生長的環境及地理位置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大致的判斷:
1.看顏色
綠-偏寒涼
綠顏色植物一般與地面的距離比較近,或是與地面的接觸比較多,因此相比其他植物,會吸收到更多地面的濕氣,所以綠顏色植物的果實或葉子大多偏涼。
如:綠豆、油菜、萵苣、生菜、白蘿卜、黃瓜、花椰菜、菠菜、馬齒莧、魚腥草、空心菜、馬蘭頭、竹筍、茄子、芹菜、莧菜、余甘子等等。
紅-偏溫熱
果實顏色偏紅的植物因為吸收了較多的陽光,雖然也與地面比較接近,但是大部分仍然是屬于溫熱性質。
如:辣椒、大棗、石榴、藏紅花、紅豆蔻、紅曲、紅花等等。
2. 嘗味道
香甜、辛辣--偏溫熱
果實的味道香甜或是味道辛辣的植物,大多屬于溫熱性質
如:大蒜、大棗、櫻桃、杏、荔枝、桂圓、山楂、桃子、韭菜、南瓜、洋蔥、甘薯、香菜、孜然、生姜、草果等等。
苦、酸、澀--偏寒涼
而果實味道苦、酸澀的植物,大多屬于寒涼性質
如:苦瓜、苦菜、木瓜、蓮子心、蒲公英、苦丁茶、苦蕎麥、金銀花、杏仁等等。
3. 看生長環境
水中--偏寒涼
長在水中的植物,一般性質偏寒,如:蓮藕、海帶、紫菜、裙帶菜、茭白、荸薺、芡實、茯苓、菱角等等。
土壤--偏溫熱
生長在土里的植物,尤其是果實長期埋在土壤里,所含的水分比較少,所以大多偏溫熱性質,
如:花生、土豆、山藥、生姜、甘薯、南瓜、、刀豆、洋蔥、板栗、核桃等等。
4. 看地理位置
背陰朝北-偏寒涼
生長的地理位置背陰朝北的植物,接受到陽光的照射比較少,吸收的濕氣比較重,所以大多偏寒涼性質,如:蘑菇、銀耳、地皮菜等等。
向陽朝南--偏溫熱
而生長的地理位置向陽朝南的植物,或是莖葉高度比較高的植物,接受了更多的陽光照射和太陽的能量,大多屬于偏溫熱性質,如:艾葉、向日葵、栗子、油菜籽等等。
動物類
好動--偏溫熱
喜靜--偏寒涼
中醫里講“陰靜陽躁”,愛活動、跑得快的動物,大多肉質屬于溫熱性,如:狗肉、羊肉等;平時不愛活動的動物,大多肉質偏寒涼,如:蛇肉等。跑得越快的動物,其肉質的熱性就越大,比如狗肉比羊肉更偏熱性。
飛禽--偏溫熱
水游--偏寒涼
天上飛的禽類因為活動量大,所以其肉質大多屬于溫熱性;水里的動物因為長期在水中,而水屬陰,所以大部分水生動物的肉質都偏寒涼。
特殊:
中醫認為豬肉性平
功效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適合各種體質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