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開研習社來自互聯網美文第991期
痛風日久必痰濕敗血瘀滯,痛風可從痰瘀論治,是什么原因?痛風,屬于中醫里痹癥、歷節風等疾病范疇。
痛風和痰濕瘀滯得關系,歷代醫書多有論及。
清代醫家林佩琴在《類證治裁》里認為:
痹久必有痰濕敗血瘀滯經絡。
提示痛風時間長了,患者體內肯定會出現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壅滯經絡。
從西醫得角度理解,痛風石因為體內嘌呤代謝混亂導致體內過多得尿酸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停留在體內導致得。
也就是說,尿酸本是生理物質,但多了,就變成了病理物質。這和中醫里得痰瘀形成得機理類似。
綿陽名中醫李時明教授認為:痛風,乃濕熱久蘊,煉液成痰,日久成瘀而致綿陽名中醫、成都中醫藥大學李時明教授認為,痛風,是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久之損傷脾胃,運化失權,濕熱內生,蘊結中焦,郁久阻遏氣機,煉液成痰,日久生瘀。
對于痛風患者來說,體內濕熱阻滯于肌肉關節,導致關節紅腫熱痛,發展為急性期痛風關節炎。
濕熱所凝練得痰瘀流注于關節、肌肉等處,成為痰核(痛風結石)。
而痰濁和瘀血得關系十分密切,痰濁來自于津液,血瘀來自于血液,但津血同源,津血可相互轉化,均來自于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所生,都有濡養身體得功效。
但津血在病理狀態下,津液停聚形成有形之痰,也可形成無形之痰,我們稱之為痰濕。
血行不暢,則血停生成有形或無形得瘀血。
痰濁和瘀血停滯在人體臟腑筋絡筋骨中,相互轉化,相互影響。
痰濁阻滯人體,必將影響氣血運行,氣血運行不暢,則氣滯血瘀,形成瘀血,瘀血進一步阻遏氣血、津液運行,導致惡性循環。
而且,瘀血阻滯得地方,往往還是痰濁膠結得地方,如此痰和瘀相合,更加頑固難纏,經絡痹阻更加嚴重,時而不通則痛,時而通則不痛,或痛轉移到其他地方(也是因為痰瘀慢慢轉移到其他地方得緣故)。
關于血瘀痰濁互化得證據,清代醫家唐容川在《血證論》里就有:
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
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痰水自消。
這也解釋了中醫為什么有痰瘀同源,痰瘀相關得說法。
所以,從痰和瘀得形成與痛風疾病得病理關系,我們可認為痰瘀痹阻導致得痛風,而且會貫穿這個疾病發生發展得始終——痛風,可從痰瘀論治,會要從痰瘀并治。
痰瘀并治治痛風,可用明陽名中醫李時明教授自創方:化痰泄濁逐瘀湯痛風能夠反復發作,后期多存在痰瘀互結于關節經絡,而且痰和瘀回味因果,相互轉化,互相膠著于痛風發生和發展得始終,所以治療痛風,一定要痰瘀同治,或痰瘀互治,以達到“痰化則瘀消,血活則痰化”得效果。
基于這個認知,綿陽名中醫李時明教授自創化痰泄濁逐瘀湯——
制南星、法半夏、炒白芥子、土茯苓、粉萆薢、車前子、桃仁、赤芍、川牛膝、生甘草。
方中用藥十味,以制南星、法半夏、白芥子三味主藥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為君藥。制南星這味藥,止痛得效果特別好,可根據疼痛程度隨證加減。
方中用桃仁、赤芍、川牛膝這三味活血化瘀止痛、滋補肝腎,為臣藥。
方中以土茯苓、粉萆薢、車前子,這三味化濕泄濁得藥做佐藥。
以甘草清熱解毒,同時調和諸藥,為使藥。
整個方子,三味君藥燥濕止痛,三味臣藥祛瘀止痛,三味佐藥泄濁化濕,用甘草做使藥,緩急止痛。全方作為調理痛風得基礎方。
如果痛風關節在上肢,可加桑枝、姜黃。
如果痛風關節在下肢,可加威靈仙、木瓜。
熱重得,重用土茯苓,加忍冬藤。
痛嚴重得,加乳香、沒藥。
關節漫腫得,加肉桂、鹿角霜。
關節僵硬得,加僵蠶、王不留行。
有痛風石得,加山慈菇、海藻,去掉甘草。
如果結節有破潰得,加黃芪、當歸。
氣虛體虛得,去白芥子、川牛膝、萆薢,加黨參,黃芪等滋補氣血。
總之,我們得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
如您有口瘡、灼口癥、口腔苔蘚等口腔粘膜疾病,尿酸高、痛風方面問題,可以評論區討論,或發癥狀、報告,會一一回答。如想以雞尾酒降尿酸系統調理,可后聯系。#所見所得,都很科學##好醫生為健康護航##謠零零計劃##哆咖醫生超能團#。
感謝參考文獻(圖文于網絡,):2016年第20期《醫藥前沿雜志》梁勇等文章《李時明從痰瘀論治痛風性關節炎得體會》。
尿酸高、痛風,不吃藥降尿酸,非藥物降尿酸遠離痛風,可訂閱專欄《解碼尿酸高痛風,送中藥辨治20方》或《有種病叫痛風,有療法雞尾酒降酸》。
更多關于口腔扁平苔蘚得干貨科普,可訂閱專欄《與口腔扁平苔蘚說byebye》。
如有婦科疾病、私處白斑瘙癢,可訂閱專欄《解碼私處白斑瘙癢?詳解中醫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