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字得本義,提供以下幾種看法:
麤衣,◆粗布衣服。○[漢][劉向]《說苑?敬慎》:“[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麤衣,冠白冠,後來吊。”○[漢][劉向]《列女傳?梁鴻妻》:“乃更粗衣椎髻而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子則草屩麤衣,蓬頭垢面……叩頭流血,申訴冤枉。”○[元][宮天挺]《七里灘》第壹摺:“富漢每喝菜湯,穿粗衣樸裳。”(感謝釋義均見《漢語大詞典》)
麤衣淡飯(麤衣淡飯),◆粗布衣服,平常飯食。形容生活儉樸。○[唐][呂巖]《沁園春》詞:“但麤衣淡飯,隨緣度日,任人笑我,我又何求。”
麤衣惡食(麤衣惡食),◆粗劣得衣食。常形容生活清苦。○《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雖在軍旅,常麤衣惡食,儉以率下。”
麤衣糲食(麤衣糲食),◆粗劣得衣食。形容生活清苦。○[唐][李翱]《左僕射傅公碑》:“夫人麤衣糲食,與兵士妻女均好惡,用助公事。”○《雲笈七籤》卷一一五:“麤衣糲食之外,所得施諸貧病。”○[元][柯丹丘]《荊釵記?分別》:“粗衣糲食心無歉,為親老常懷悽慘。”
麤袍糲食(麤袍糲食),◆同“麤衣惡食”。《後漢書?袁京傳》:“﹝[袁彭]﹞行至清,為吏麤袍糲食,終於議郎。”
麤布,◆質地粗糙得布。○《荀子?正名》:“麤布之衣,麤紃之履,而可以養(yǎng)體。”○[南朝][宋][晁道元]《與天公箋》:“撤以三股之絲綖,袷以四升之麤布,狹領不掩其巨形,促緣不覆其長度,伸腳則足出,攣捲則脊露。”○[清][方絢]《香蓮品藻?香蓮屈辱十一事》:“為用粗布行纏。”
麤帛,◆即粗布。○[唐][賈島]《孟融逸人》詩:“衣褐唯粗帛,筐箱祇素書。”參見“麤布-麤布”。
麤服,◆粗惡衣服。服喪時穿著。○《後漢書?禮儀志下》:“皇帝皇后以下皆去麤服,服大紅,還宮反廬,立主如禮。”
麤服亂頭(麤服亂頭),◆粗劣得衣服,蓬亂得頭髮。謂不加修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麤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明][王世貞]《祝希哲小簡墨跡跋》:“書極潦草,中有結法,時時得佳字,豈[晉]人謂[裴叔則]麤服亂頭亦自好耶?”
麤縷(麤縷),◆粗布衣服。○[唐][孟郊]《秋懷》詩之十:“麤縷不自整,古吟將誰通。”
縗麤(缞麤),◆亦作“縗粗”。粗麻布喪服。○《漢書?王莽傳上》:“時[武王]崩,縗麤未除。”○《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故知鐘鼓非樂云之本,縗麤非隆殺之要。”○[李善]注:“哭泣縗麤,隆殺之服,哀之末。”○《舊唐書?李訓傳》:“[守澄]以[訓]縗粗,難入禁中,帝令[訓]戎服,號[王山人],與[注]入內。”
衰麤,◆亦作“衰粗”。斬衰粗服。三年之喪所穿粗麻毛邊得喪服。○《漢書?師丹傳》:“時天下衰麤,委政於[丹]。”○[顏師古]注:“言新有[成帝]之喪,斬衰麤服,故天子不親政事也。”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艾子]出游,見一嫗白髮而衣衰麤之服,哭甚哀。”
麤衰,◆一種最重得喪服。用最粗得麻布製成。○[漢][賈誼]《新書?六術》:“故復有麤衰、齊衰、大紅、細紅、緦麻,備六,各服其所當服。”
麤縗斬(麤缞斬),◆古代喪服得一種。○《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縗斬,苴絰、帶、杖。”○[杜預]注:“斬不緝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楊伯峻]注:“麤縗斬,即粗布之斬衰。縗同衰。古代喪服,子為父斬衰三年。”
麤良,◆指麻布與絲帛。○《周禮?天官?內宰》:“佐后而受獻功者,比其小大與其麤良而賞罰之。”○[孫詒讓]正義:“蓋此經之麤,即《典枲》之苦功,[先鄭]謂即麻功,良即《典絲》之良功,[先鄭]謂即絲功是也。麤良者,別絲枲而比之;大小者,通絲枲而比之。”
麤故,◆粗陋陳舊。○《南齊書?張融傳》:“見卿衣服麤故,誠乃素懷有本;交爾藍縷,亦虧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
縗粗(缞粗),◆見“縗麤”。
衰粗,◆見“衰麤”。
粗布,◆1.質地比較粗糙得布。○《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還有幾件粗布衣服,拿去變賣了。”○《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身穿一件搭腳面長得佛青粗布衫兒,一封書兒得袖子不捲,蓋著兩隻手。”◆2.土布。○《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往後來兩姑奶奶再都抱了娃子,那個不用幾尺粗布喂!”呂劇《李二嫂改嫁》第五場:“俺娘不是給你得粗布嗎?”○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太祖嘗念仁祖太后始葬時禮有未備,議欲改葬。問博士許存仁等改葬當何據,對曰:‘禮,改葬易常服用緦麻,葬畢除之。’乃命有司制素冠白纓衫絰,皆以粗布爲之。”
粗服亂頭(粗服亂頭),◆粗劣得衣服,蓬亂得頭髮。謂不加修飾。○[清][褚人穫]《堅瓠補集?謝禁纏足表》:“將見禁殿嬌娥,粗服亂頭都好。”參見“麤服亂頭”。
亂頭粗服(亂頭粗服),◆形容不修儀容服飾。○[明][王彥泓]《個人》詩之一:“雙臉斷紅初卻坐,亂頭粗服總傾城。”○[冰心]《我得學生》:“自己是亂頭粗服,孩子們也啼哭喧鬧。”形容不修儀容服飾。也比喻詩文繪畫等不加雕飾,自然本色。○清盛大士《溪山臥游錄·士大夫之畫》:“歷觀古名家,每有亂頭粗服,不屑求工,而神致雋逸,落落自喜。”
惡衣粗食,◆同“惡衣菲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性多儉吝,惡衣粗食,亦常無肉,止有韭茹、韭菹。”
粗衣淡飯,◆指生活簡樸。○宋曹組《相思會》詞:“粗衣淡飯,贏取暖和飽。住箇宅兒,只要不大不小。”○明陳繼儒《小窗幽記·靈》:“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染。”
-----------------------------------
初服,◆1.謂開始或首先履行、從事某項事務。○《書?召誥》:“王乃初服。”○[孔]傳:“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大戴禮記?夏小正》:“初服於公田。古者公田焉者,古者先服公田而後服其田也。”◆2.未入仕時得服裝,與“朝服”相對。○《楚辭?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蔣驥]注:“初服,未仕時之服也。”○[南朝][陳]徐陵《為王儀同致仕表》:“便釋朝衣,謹遵初服。”○[唐][劉長卿]《送薛承矩秩滿北游》詩:“知君喜初服,祗愛此身閒。”○[清][趙翼]《陝游不果述懷》詩:“一從初服返茅齋,屢接郇箋老眼揩。”◆3.出嫁前穿得衣服。○[三國][魏][曹植]《出婦賦》:“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衣入門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4.佛教指俗裝,與“僧衣”相對。○[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罰,輕則眾命訶責,次又眾不與語,重乃眾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擯不齒,出一住處,措身無所,羈旅艱辛,或返初服。”○[唐][陳子昂]《館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銘》:“年十五,大將軍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歸我[郭公]。”
初衣,◆謂入仕前得衣著。○[唐][李白]《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制》詩:“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五:“偶賦凌雲偶倦飛,偶然閒慕遂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