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網絡直播嗎?主播們一聲“321!上鏈接嘍!”貨品鏈接立馬彈出!
這背后多虧職業上鏈師,他們手速堪比電競選手!怎一個“快”字了得!
這些天,95后小伙當“直播間上鏈師”的故事刷爆網絡。他每10秒上一條鏈接,手要一直放在鼠標和鍵盤上,而且決不能填錯數字。
視頻一出,網友全都刷屏說:“厲害厲害厲害!”
互聯網時代,就業正在悄無聲息間發生巨變
“互聯網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讓帶貨主播成為正式工種;
“數字化管理師”成為企業高效管理的不二法門,名副其實的“香餑餑”;
給你制作奶茶的店員也有了正式職業名稱:“調飲師”;
此外,還有呼吸治療師、螺螄粉聞臭師、絲襪調色師、哄睡師、寵物入殮師、奶茶代喝員、自律監督員、游戲陪練師、種草姬……
2021年,一大批新奇職業正在趕來的路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領域技術革新,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各類新興職業和新型就業方式應運而生。
新職業時代已經到來。
18個新職業閃亮登場
2021年3月18日,人社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正式發布了18個新職業——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頒布以來發布的第四批新職業。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新職業納入職業分類目錄,將有效推進該職業規范化、專業化建設,為公共環境健康安全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同時,新職業的發布,對于增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就業創業、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推動產業發展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快遞小哥已突破300萬人,外賣騎手突破700萬人,網約車司機更是數以千萬計;人工智能培訓師、數字化管理師、互聯網營銷師......眾多新興職業層出不窮,數字經濟將開啟2億人口就業空間……
新職業:從不適應到充滿信心
接下來,我們看一個天津小伙從IT技術人員轉行物聯網安裝調試員(智能家居安裝調試)的故事。
33歲的趙先生,已轉行智能家居行業近兩年,談及目前從事的智能家居安裝與調試工作,他感慨良多,“我干過很多年IT,雖然都是技術,但剛進入這行時,也有許多的不適應。”
趙先生說,這行對技術要求很高,需要經常參加培訓和時刻自主學習,隨時盯著新技術,隨時保持學習的狀態。“以前,基本只需要與計算機打交道,現在更多需要與人打交道,因為整個方案從設計到交付,可能貫穿客戶家里裝修或改造全過程,要隨時跟客戶溝通,跟工程隊溝通,要具備多維能力。”
真正融入到這個行業后,趙先生發現,自己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許多。“每次設計方案得到客戶認可,安裝調試后客戶感到欣喜和滿意,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趙先生說,隨著物聯網技術在生活中的普遍應用,智能家居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智慧小區、智能公寓出現,行業前景好,薪資水平也高,未來,充滿希望。
看到這里,或許你會認為,新職業都誕生于新領域中,但下面的故事告訴你,傳統領域中也有“新藍海”。“給絲襪調色”、“哄睡師”就是一種傳統領域中的新職業。
什么?“給絲襪調色”也是工作?
或許,您聽說過“絲襪奶茶”,覺得給“絲襪奶茶”調味并不新奇,但,“給絲襪調色”,您聽說過嗎?這,也是一項工作。
熱辣的黑色鑲鉆網襪,自帶仙氣的白色蕾絲襪,卡其色、深綠色絲襪,還有冬天最受女生歡迎的“光腿神器”……這些顏色各異的絲襪都是專業“絲襪調色師”染色的杰作。
絲襪染色需要將白色的襪坯放入高溫熱水中浸染,待顏色完全附著到襪坯后再取出晾干。雖然有現代生產機器可以借助,但其中許多步驟還需要人工完成。比如,勻染劑、固色劑、柔軟劑、各式顏色的原料染劑,每一種染劑的濃度和配比都要根據經驗調配,并且分毫不差。
如今,一名出色的“絲襪調色師”年薪在十幾萬元到三十萬元不等。
現代人容易失眠 “哄睡師”橫空出世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以及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和壓力,讓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了睡眠質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哄睡師”一躍成為一種新興職業。
在某網購平臺上,只需輸入“哄睡”等關鍵字,隨即便會出現各種相應商家,提供“哄睡”等語音服務。
“哄睡師的工作,簡單的來說就是和客戶聊天,在聊天過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讓這些失眠的顧客入睡。”一位兼職“哄睡師”的大學生告訴記者,這個行業沒什么門檻,只要聲音好聽,有耐心,基本都可以入行,聊什么也很隨意,但只要讓顧客“聊夠了”,想睡覺了,工作就算結束。
“哄睡師”就是這樣一份“隨心所欲”的工作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天津市心理咨詢師學會組織委員會主任王虹翔表示,失眠只是表象,深層次原因常常是由于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事情沒法解決等情況,導致睡覺前還在思考,從而越想越多,大腦越發清醒,導致了失眠。如失眠者長時間無法進行自我調節,需要到專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機構尋求幫助,盡快解除心理癥結,以恢復正常的睡眠。
因此他認為,從事睡眠輔助治療的“哄睡師”應具備專業心理咨詢師資質,提供正規輔導服務。
新職業,那些全新特色亮點——
最近,天津社會科學院新職業青年調研課題組聯合團市委,對我市694名從事新職業的青年做了問卷調查,從中可以發現一些特點:
1.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技術員占比最多
此次調查涉及的新職業包含了2019年和2020年國家權威部門先后向社會發布的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等29個新職業。
調查中,網約配送員的比重相對較大,占所有被訪新職業青年的13.1%,其次是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占新職業青年比重為11.7%,9.4%的新職業青年為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8.8%的新職業青年為全媒體運營師,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和農業經理人的比重分別為5.3%和5.2%,其他新職業青年比重相對較小,不足5%。
職業分布
2.對專業知識和技能需求較高
調查顯示,新職業青年工作中對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其中,專業知識和技能排在職業需求第一位,后面依次為身體素質、溝通交往能力、時間充裕、經驗、心理素質、受教育程度。據悉,受教育程度排位靠后并非因為不需要學歷,而是因為新職業青年學歷層次普遍較高,學歷已成為進入市場的基本需求,在日常工作中不再強化。
3.找工作渠道多元化
調查顯示,新職業青年傾向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職業信息。其中,互聯網招工單位或公司發布是新職業青年獲得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占到35.0%,校園招聘和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媒體比重分別為20.5%和20.2%,此外,新職業青年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勞務市場等渠道獲得信息的比重也較大,渠道多元化,且趨于市場化。此外,工作有發展潛力、符合個人愛好及收入高是新職業青年選擇當前職業的重要原因。
就業信息獲得渠道選擇
4.跳槽頻繁,近半數換過2次以上工作
根據對擇業經歷相關問題的統計,新職業青年從未換過工作的比重為34.2%,換過一次工作的比重為20.6%,換過兩次和三次及以上工作的比重分別為23.1%和22.1%,職業經歷相對豐富。
5.對人才政策關注多、對婚育政策關注少
調查顯示,新職業青年對于人才、人力資源政策的關注度相對較高,比重為59.9%;其次對于創業就業政策的關注度也較高,比重為56.5%;對于青年發展中長期規劃和社會保障政策的關注度也較高,比重分別為50.6%和49.7%;而對于婚育政策的關注比重為18.7%,青年教育政策的關注比重為27.7%,相對較低。
對于青年發展政策的關注
新職業青年對于青年發展政策的關注渠道主要是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比重為66.4%;其次是政府相關網站,比重為59.4%;通過社區宣傳如展示窗、電子屏等了解相關政策的比重也較大,占49.7%;32.7%通過電視/電臺、30.3%通過論壇網站了解相關政策,而通過報紙、熟人告知等渠道的比重相對較低。
政策關注的主要渠道選擇
新職業是新機遇 也潛藏著新風險
1.近6成被迫加班、近3成冒險作業
調查顯示,59.2%的新職業青年有過被強迫加班的經歷,其中經常被強迫加班的比重占12.5%,偶爾被強迫加班的比重為46.7%;29.0%的新職業青年有過冒險作業的經歷;也有19.9%和15.6%的新職業青年表示工作中曾有過被語言侮辱和被搜身、搜包的經歷。保障新職業青年免遭職業侵害,維護青年勞動權益和人身權益,是青年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
新職業青年遭受的職業侵害
2.維權意識弱,遭遇侵害近九成沒有進行維權
調查顯示,新職業青年有過維權經歷的僅占10.5%,青年對于勞動侵害和權益保障等方面的維權意識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對于日常生活中若權益遭受侵害,新職業青年主要的維權渠道為向公安司法機關投訴,比重占49.1%,通過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其次是作為消費者對于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方面的投訴和舉報,通過12315維權,比重為44.8%;而通過大眾媒體和工會、行業組織進行維權的比重相對較小,分別為20.5%和23.1%。
新職業青年維權渠道選擇
3.最擔心問題:身體、工作和收入,最需求:法律、身心和就業指導
對于新職業青年最擔心的問題選擇,通過計算平均綜合得分并排序,其中最擔心的問題排在第一位的是身體健康方面,不敢生病,平均綜合得分為4.61;第二位是工作和職業發展方面,平均綜合得分為4.49;第三位是收入方面,擔心收入下降,得分為4.17;子女教育和社會交往方面分居第四和第五位;也有新職業青年表現出了對于婚戀和社會認可與接納等方面的問題的擔憂,而對于家庭方面的顧慮則相對較少。
擔心的主要問題(平均綜合得分)
對于新職業,網友這樣評價
=
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消失了的職業
在一批批“新職業”悄然而至的同時,也有不少“舊職業”退出歷史舞臺。
真應了傳說中的那句話,歷史是個大舞臺,一波走了一波來。
1. 電話轉接員
90年代初,還有許多地方采用人工電話接線員。那時候,打電話先要撥總機號碼,接電話的是接線員,一般是女孩的甜美聲音,你告訴她要轉哪里哪里,然后她給你轉,你才可以和通話方通話。后來,程控交換機的普及,使這個職業慢慢消失了。
2. 鉛字排版工
一邊看著稿子,一邊從整墻的鉛字中找出需要的字,放到一起拼成整篇文章,這是曾經的鉛字排版工做的事情。他們,都擁有一雙認反寫字的“鷹眼”。因為,鉛字都是反著刻的,并且極小,鉛字排版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從角落里找出來。電腦照相排版出現后,一切都改變了。所有的排版都可以在電腦中輕松完成。鉛字排版工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3. 電報收發員
電報曾經是最迅捷的長距離通訊方式。雖然有電話的競爭,但電報憑借著價格、超長距離和快速的優勢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電話未普及的年代,發電報比打長途便宜多了。后來,隨著電話的普及,海底電纜的鋪設,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天涯若必鄰”。
4. 傳呼臺接線員
90年代傳呼機開始流行,隨著手機普及,傳呼機很快消亡了。傳呼員這個職業從產生到淡出視野。原來,通過傳呼機找人,要先給傳呼臺打電話,告訴傳呼小姐傳呼機號,要對方回撥的電話號碼,然后你就在電話機旁等對方回電話。
5. 公交車售票員
大部分公交車上已經沒有售票員了,還有少量郊區線路上可能還有。公交卡、手機支付的普及加快了這一過程。現在人們已經習慣機器自動購票。
“新舊”交替,順應時代發展,是歷史必然
一個職業,被列入職業分類目錄,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和條件。通常從社會經濟影響程度、勞動力市場需求狀況、區域分布廣泛程度、職業的組織化程度等方面進行考量。新職業,就要反映新產業、新業態,要能夠帶動更多勞動力就業,未來發展有活力。按此標準,“新舊”職業一直在更替。
《正在消失的職業》一書曾介紹了彈棉花、貨郎、代寫書信、賣清水、修鋼筆、打蜂窩等100種正在消失的職業,絕大多數與手藝有關,如今還剩多少呢?
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的興起,新舊職業的變遷速度只會越來越快。但對我們新一代年輕人而言,對勤勞奮斗創造未來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永遠不會變!
天津日報記者 孟若冰
來源: 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