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相隔近800公里,位于上海的同濟大學與位于青島藍谷的山東大學(青島),完成了一次精準對接:前者環境學院的一個科研團隊,使用后者生命科學學院的全自動切向流過濾系統,順利完成了生物分子濃縮過濾相關實驗。促成這次科研儀器跨區域、跨機構共享的,是彼時正處于試運營期間的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享平臺。
9月13日,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享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將藍谷范圍內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山東大學(青島)、國家深海基地、青島海檢集團等10余家重點院所、機構和企業的高端儀器“一網打盡”,總價值超過5億元的400余臺套儀器設備入網共享,覆蓋海洋、化學、材料、機械等多個行業領域。個人或企業只需登錄共享平臺網站,輕點鼠標就可縱覽共享儀器信息,實現在線預約。
400余臺套海洋儀器入網共享,
保證“優質不加價”
“很多研發團隊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需要使用高端儀器進行測試或實驗,但他們要么不知道哪里有,要么使用成本過高,而已經聚集50余家‘國字號’涉海科研平臺、高等院校的青島藍谷,正是一片海洋儀器資源的‘富礦’。”青島藍谷管理局科技創新部部長劉玉龍介紹說。目前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享平臺已入網全國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國家海洋設備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生命環境研究公共技術平臺等一大批優質儀器資源,各單位保證“優質不加價”,將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盈利原則收取費用。
政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起云端平臺,推動高端、昂貴的海洋儀器裝備實現共享共用,青島藍谷的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生態由此再上一層樓。在這里,一家海洋技術裝備企業從項目集成到實驗室測試,再到岸基測試、近海海試,甚至小批量、高精度機械加工,都可以不出藍谷就地解決。
“從我們公司出發,5分鐘車程就可到青島海檢集團做振動試驗,10分鐘車程就可到國家深海基地做打壓測試,這在其他區域是不敢想象的。”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敬東說。他認為,對于科技中小微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共享儀器進一步鏈接高校院所的專家和成果資源,與“行家里手”共同設計優化解決方案、分析論證實驗結論,讓科技創新和產業落地少走彎路。不久前,公司水下6000米攝像機的耐壓性測試就是在國家深海基地深海高壓環境模擬實驗室完成的,“國字號”平臺的先進性、可靠性以及科研人員的專業性,都讓企業受益良多。
民營企業“入局”藍谷科研,
建起近海測試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來自科研機構和院所的高端儀器,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享隊伍中也不乏社會力量。
當天,坐落在鰲山灣大管島、小管島之間的“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同步發布并入網共享。這是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享平臺中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隊”成員,由青島藍谷海上測試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成,是青島市目前唯一一個市場化運營的海上科研測試平臺。
據青島藍谷海上測試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世水介紹,“藍谷1號”已確權總面積為380公頃的海域,水深從12米到19米不等。這片不受航道等因素影響的確權海域,可為海洋裝備、設備測試以及海洋科學實驗提供真實自然的水下、水面以及低空資源,協助解決海洋儀器裝備由樣機到產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助推海洋技術裝備產業發展。
“我們研制的水下攝像、智能作業機器人等產品,以前只能在碼頭或水池進行測試,持續性和穩定性不夠,缺乏自然風浪環境條件,剛剛啟用的‘藍谷1號’正好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新寶認為,“藍谷1號”距離岸線碼頭只有幾公里航程,周邊氣象、水溫、水質條件適宜,平臺上還搭載了電力、網絡,配備觀測系統、吊運設備和專用實驗室,測試數據可以實時傳回陸上實驗室,有利于縮短測試周期、提高測試水平、提升產品質量。
科技創新聚合力,
產業發展顯活力
這番科研機構抱團共享、社會資本踴躍參與的生動場面,折射出當下青島藍谷的科技創新合力和產業發展活力。
成立9年有余的青島藍谷,現已擁有涉海高端科研平臺、院校50余家,市場主體6000余家,成功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步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快速上升期的青島藍谷,正吸引各類科技服務要素迅速聚集。僅資本一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金融類機構230余家,累計達到510余家、總規模470億元。
大步向前的青島藍谷,也正用“釘釘子”的決心和“繡花針”的功夫加強服務軟環境建設。例如:落實兌現本級政策,采取“不見面申報”等便捷方式,組織科技政策兌現、各項人才政策扶持資金兌現;落實科技服務專員制度,與轄區院所、企業“結對”機制,深入推動院企健康發展;落實精細服務標準,以“專班、專心、專業、專門”標準靠上服務,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
按照青島市“十四五”規劃,青島藍谷正在全力推動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核心區”。青島藍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藍谷將繼續做產學研協同發展的“粘合劑”,配套完善更廣領域、更高水平的公共科研服務平臺,為構建創新發展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更多涉海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為青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貢獻力量。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芳 通訊員 藍小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