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載養
(原盧灣區區長,現上海寧波經濟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編者注)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也許都會有幾段經歷,或者是幾個人、幾件事、幾句話,對他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我就有,夸張點說,還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走向和面貌呢。
父親對我說過的一句話
我父親沒上過幾年學,十二三歲就跟著親戚從寧波來上海童涵春堂藥鋪當學徒。他為人忠厚,能吃苦耐勞,從學徒工、技工慢慢干到了高級藥劑師,收入自然也不低。家中五個孩子,加上同住的阿娘、外婆,負擔不輕,但日子過得還算順暢。父親為人非常善良,得知寧波有位遠房叔叔年事已高,單身一人,生活十分困難,就按月給他寄去十元錢,一寄就是十來年。現在看來,十元錢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差不多夠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呢。
一個十分偶然的機會,十三四歲的我發現了厚厚一疊每月十元的匯款單,數數累計一千多元。我問父親:我們為什么要給這個我從未見過的叔伯寄生活費?父親認真地看著我,一臉嚴肅地說:別人有困難,我們能幫就應該幫一把,何況他還是我們的親戚呢。停頓了一會兒,父親又說:我們能幫別人,總比讓別人來幫我們要好吧。
就是這么平平常常的一句話,“我們能幫別人,總比讓別人來幫我們要好吧”,從那時起,就深深地銘記在了我年少的心靈里,并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差不多成了我的座右鉻。以后,凡是有能幫助別人的時候,無論是在我做工人、還是當區長,以至現在成為上了年紀的老人,我都會想起父親的那句隨意說出、十分淺顯的話,這成了我樂于助人、甘愿付出的理由和動力。我曾多次對女兒說過這句話,現在也常對外孫提起這句話,真希望能把這個至簡至臻的道理長久地傳承下去。
現在,我們像很多家庭一樣,也在幫著照看、帶教第三代,有時還真挺累。每當這個時候,我也會想起父親的那句話,只是變了一點模樣:我們還有能力幫著照看第三代,總比我們動不了了,讓子女來照顧我們要好吧。
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中學語文老師
我上的中學是當時南市區一所十分普通的中學,但在這所學校里,我遇到了一位讓我印象極深、給我教益極大的語文老師,她叫金秀芝。
那時的我,學習成績不錯,但有點調皮、任性,算不上家長眼中聽話的“乖寶”,老師眼中乖巧的好學生。在所有的作業中,我最不喜歡、常常馬虎了事的是寫毛筆字,自然也寫得不好,總是勉強及格。一次,我突然來了興致,自以為下了功夫,能有“突破”了,沒想到還只是“及格”。我一時情緒“崩潰“在老師“及格”兩個字的邊上寫了一句對老師很不恭敬的話。
第二天上課,金老師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我,并讓我當即離開課堂。我滿不在乎地走出教室,雖然裝著無所謂,心里卻忿忿不平,充滿怨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和金老師的關系十分別扭,很少互動。
轉眼到了初二年級的寒假。那時,歌劇《江姐》正在各地熱演,電臺經常播放其中動聽的唱段,我和幾個姐妹也熱衷于跟著哼唱。當時還真不敢奢望能去劇場觀看演出呢。
寒假中的一天,金老師上門來了,我知道這算是假期“家訪”,心想免不了又會“告狀”。但讓我意外的是,金老師自始至終沒有說我一句“壞話”,除了了解假期中的一些情況外,最主要的來意是邀請我一起去觀看歌劇《江姐》的演出。我十分意外,喜形于色,連聲道謝,我的姐妹也都一臉羨慕的神情。
原來,學校在假期中組織老師觀看《江姐》,規定每位老師可以帶上一個學生。誰都知道,這時能被帶上的,一定是老師喜歡的學生。我有自知之明,我怎么也算不上是金老師喜歡的學生呀。觀演那天,我有些忐忑不安地坐在金老師身邊,她時不時輕聲地給我講解劇情,分析臺詞,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親近與溫暖,此前的那份距離感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開學后,語文課的第一篇作文是:記寒假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我自然就寫了金老師帶我去觀看《江姐》這件事,但我沒有過多回顧看戲的過程、劇情和觀后感,而是主要記述金老師來邀我看戲時,那一刻我的意外、興奮和感動,并對自己此前的過錯作了自我批評。金老師給我這篇作文打了個“優”,同時又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她寫了一篇比我作文的篇幅還要長的評語。金老師不僅細致評說了這篇作文的優點與不足,還與我作了深入的談心,有幾句話我印象很深,始終記得:你有很多優點,老師說得不多,但不是不知道;你也有不少缺點,很多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但這次確實十分離譜,讓老師非常生氣。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金老師最后還作了自我批評,說那天讓我離開教室的處罰過重了,向我表示歉意。
我被金老師的誠摯邀請和溫馨談心,深深打動了。從此,我對金老師滿懷敬意,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而又親切,感覺她不僅教給了我很多語文知識,通過這件事,她還教會了我如何真誠、友善地待人,如何去化解可能遇到的矛盾。在我往后的人生經歷中,我常會想起這件難以忘卻的往事,想起這位讓我由衷尊敬的人生導師。
一個堅持了很多年的運動習慣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歡運動,每天堅持早鍛煉已經好多年了。說起來有點夸張,幾乎沒有間斷地堅持了近60年。這么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壯舉”,起因倒是純屬偶然的機緣巧合。
初中二年級時,學校要舉行一次運動會,鼓勵大家報名。我知道,在個人項目中,自己跳高、鉛球算是強項,但無論如何得不到名次。好勝心與虛榮心驅使我去尋找報名人數較少的項目,中長跑1500米恰好報名人少,被我選上了。要參加比賽,總得先練練吧,于是,賽前的兩個星期,我每天早起跑一圈環城馬路(人民路、中華路),近5000米。開始時,速度并不快,但沒跑多久就氣喘吁吁,以后漸漸適應了。幸好有了兩周時間的熱身和預演,加上比賽的賽程只有1500米,我奮力爭先,頗為意外地名列第六,也算榜上有名了。
自那以后,我有點喜歡上跑步了。每天早上六點不到,就起床外出了,地點還是在老城廂的環城馬路,一圈近5000米。那時跑步,不像現在裝備“先行”,舊衣褲加上一雙黑膠底的帆布跑鞋,就能出發了。夏天,天亮得早,沒啥障礙。冬天就不同了,五點多鐘天還未亮,石庫門街區的小巷小弄彎來轉去,路燈也很昏暗,十四五歲的年紀,一個人摸黑外出還真有點害怕。我就趁著阿婆、大媽早起買菜,跟隨其后,走出小街小巷,到了大路就沒事了。
長跑,同其他的運動項目不大一樣,與其說是鍛煉身體,其實更多的是鍛煉意志和毅力。長跑途中總要出現“極點”,跑到兩三公里時會有一段極其難受、疲憊惡心、很想中斷放棄的路程,你咬住牙、挺住了,這一情況就會漸漸緩解,進入比較順暢、舒服的狀態。“極點”現象每天都會出現,這就讓長跑在增強體力、耐力的同時,很好地磨練著人的意志和毅力。而這種意志和毅力,在我日后的歲月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在遇到矛盾與困難時,就會把它想象為長跑途中遇到的又一個“極點”,告訴自己:堅持一下就能過去。
我每天堅持的運動,教給我堅毅奮發、不畏艱難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反之,工作與生活中養成的自信堅強、不輕言放棄的個性,又使我不間斷地堅持著每天的運動習慣。自然,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體力的變化,我的運動一直在做“減法”,從5000米的長跑逐漸減至3000米,大約在十年前,又由慢跑改成了快走。現在,每天一小時的快走仍在愉快地堅持中,基本做到風雨無阻,至今還未有過停下來的念頭。
一段非常難忘的工作經歷
我走向社會后的第一個身份是鋼鐵工人,第一段工作經歷是在上鋼三廠度過的。那段時光給了我十分難忘的印象,是我人生經歷的重要起點。
我六六屆初中畢業,1968年實行統一分配。我六六屆高中畢業的姐姐和六七屆初中畢業的妹妹,與我一同面臨分配,按照當時“半潛半浮”的規則,我家可自己商定“三留一”,即一人留上海工礦,兩個去農村和外地。我沾著“獨子”的光,留在上海,去了上鋼三廠,委屈姐姐和妹妹,分別去了農村和外地。
與當時同樣留在上海的同學相比,他們去了商店、菜場或房修隊,我分配到萬人鋼鐵大廠—上鋼三廠,自然體面、風光多了。不像現在子女去工作,父母總會千叮嚀萬囑咐,那時母親替我準備了一套半新的外衣,父親說了句“注意安全”,我就出門上路了。其實,在正式上班前的幾天,我自己的心里倒真是起了點“小波瀾”的。一是憑空想象著鋼鐵廠的樣子,出現在眼前的都是電影里鋼花四濺的景象;二是知道自己的調皮、任性,一再提醒自己,現在已經不再是學生了,要有個新的模樣。
到了工廠,首先感受到的是工廠之大,不僅廠房高大,行車吊著大件貨物來回移動,廠區中還鋪著鋼軌,小火車滿載鋼錠、鑄件進進出出。其次感受到的是車間之熱,我被分配在鑄鋼車間,一邊是電爐煉鋼,一邊在澆注鋼錠和鑄件,周邊全是一會兒由黑變紅、一會兒由紅變黑的鋼鐵疙瘩,熱風逼人,根本無法靠近。
后來才知道,鋼花四濺的爐前工頗具浪漫色彩,在鋼鐵廠不算艱苦崗位,紅黑相間的澆鋼場才是真正讓人難受、生畏的地方。我就在澆鋼場工作,心想:既然來了,我就干唄;別人能干,我也能干。
我們是三班作業的,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光著身子穿上厚厚的帆布工作服,頭戴安全帽,腳套大靴子,穿行在熾熱的鋼錠之間,始終大汗淋漓,靠著每半小時左右的一次間隙,連著喝下幾大碗冰水來降體溫、補水份。下班時的模樣就像剛出礦井的礦工,臉被燙得發痛,洗澡時不能用毛巾擦臉。當然,我看到老師傅們干活都搶在我們之前,比我辛苦多了;老師傅們也心中有數,這小伙子沒有偷懶,是在真干。
那時,我算班組里的“文化人”,在上班時還常比別人多干一份活,就是每周出一期黑板報。說是黑板報,其實就是一塊黑鐵皮。上班時我拎著一個鉛桶,拿著一塊抹布和一盒粉筆,先是用一桶水潑到黑鐵皮上,用抹布擦干凈,一會兒就被熱浪烘干了。趁著工作間隙的十來分鐘,我喝上幾碗冰水,就拿起粉筆開始寫稿了。沒有草稿,也沒有腹稿,只有大致的主題,邊想邊寫,斷斷續續,一個班頭、幾個間隙下來,配有幾篇短文的一期黑板報就出好了。開始只有少數人發現我的“怪異”,后來漸漸傳開,“車間怪人”由此出了名。
大約是在1970年下半年,即我進廠兩年左右的時候,記不得是什么緣由,這個擁有兩萬多職工、35歲以下的青年工人占半數的鋼鐵大廠進行了一次先進職工評選,我很榮幸、也很意外地被評為全廠三個“青年標兵”之一?,F在想想也真是不容易啊,這可不是“百里挑一”,而是“萬里選三” 哦。1971年上半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50周年,地方上恢復發展黨員,還是一個學徒工的剛20出頭的我又被第一批發展入黨。也正因為如此,在今年建黨100周年前夕,我十分榮幸地成為“光榮在黨50年”的一員。當一枚金燦燦、沉甸甸的紀念章掛在我的胸前時,我非常激動,感慨萬千,為自己能在黨的旗幟下奮斗、奉獻,感到無比自豪與榮光;也對黨滿懷感恩之情,是黨的雨露陽光哺育我健康成長,讓我有所作為。
我在上鋼三廠的工作經歷,時間不算長,但印象很深,十分難忘,對我的影響極為深刻和長久。大工業的豪邁和產業工人的氣概,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讓我久久地受益。
一位讓我十分敬重的老領導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常會遇到給自己很多、很大幫助的人,多年以后一想起他,總是心存感恩,滿是敬意。先后擔任上海市建設委員會主任、建設黨委書記的李春濤同志,就是這樣一位我心目中十分敬重的老領導。他給予我的關懷與幫助,許許多多,點點滴滴,一直溫暖著我的心,照亮我成長、進步的道路。
憑著產業工人、共產黨員的身份和會動動筆的特長,我很早就進入了市級機關工作。能吃苦、肯鉆研、好爭先的個性,也使我很快勝任機關工作,成為一個比較好用的“筆桿子”。但這時我的文化程度還是初中畢業,與市級機關工作總不相稱。開始并不怎么有感覺,很多人通過各種途徑去讀書,好像也都與我無關。1983年的年中,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要去讀書、充電。我認為自己工作一直盡心盡責,也從未為自己的事向領導開過口,這次領導應該會同意。沒想到,我向我的直接領導、市建委辦公室主任提了兩次,都被回絕了,理由很簡單:你又不是不知道,這里的主要文稿都由你執筆,你去讀書,工作咋辦?那時還沒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之說,我卻硬是又去提了一次。這次,辦公室主任沒有馬上回絕,而是說“讓我向領導匯報后再答復你”。沒多久,主任就來告訴我,領導同意我去讀書了,但必須保證畢業后要回來。我自然一口答應。后來才知道,“開禁”的正是李春濤主任,那時他剛來建委不久,對我并不很熟悉,只知道我是建委的主要“筆桿子”。他說,不能因為承擔了主要任務,就不讓人家去讀書;要給年輕人,特別是肯挑擔子的年輕人進修、提高的機會;只要保證畢業后回來就行了。我離開工作崗位,去復旦大學分校脫產學習了兩年,畢業時學校希望我留校任教,我信守承諾,返回了市建委。沒想到,剛過幾個月,市級機關開始推薦年輕后備干部,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文化程度大專以上。我正好符合,幸被推薦,不久即擔任了市建委辦公室副主任。
1992年初,我已升任市建委主任助理兼辦公室主任。一天,改任市建設黨委書記的李春濤同志把我叫去他辦公室,很認真地對我說,載養,你已當了好多年辦公室主任了,也當得不錯,但不能讓人以為你只會當辦公室主任;我想讓你去基層、去一線鍛煉鍛煉,學點新技能,也展現一下你其它方面的才干。我說“好啊”。去哪兒呢?李書記想了想說,就去地鐵建設指揮部吧,這可是上海的第一條地鐵哦。我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
這一任命還未宣布,我依然在辦公室主任的崗位上。一天,李書記說要去地鐵看看,讓我一起去。李春濤同志無論當主任還是書記都經常下工地,地鐵指揮部按常規安排看幾個最新的工程進展,并準備作個簡要匯報。但李書記說,我要看工程全線,聽全面匯報。那天,春濤同志花了整整一天時間,踏看了工程全線,聽取了全面匯報,指揮部領導都說這次是破例了。沒過幾天,就宣布我離開原崗位,去擔任地鐵一號線工程建設副總指揮。指揮部的同志恍然大悟,開玩笑說,原來這次不是你陪李書記,而是李書記陪你來看地鐵的。我也被春濤同志的無微不至和良苦用心深深感動,一位資深領導對下屬能有這么深、這么細的感情和用心,實在難能可貴。
1995年4月上海地鐵一號線建成通車,我返回市建設委員會,升任秘書長。這時,上海正由偏重城市建設,向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并重轉變,而當時市建委暫無專門負責城市管理的副主任。李春濤書記讓我在履行秘書長職責的同時,把較多精力放在城市管理上,這使我有機會直接參與了當時全市公用事業改革、綠化建設、蘇州河治理等方面的組織協調工作,并負責擬訂上海第一個“城市管理‘三年大變樣’計劃”。這看似有點額外的工作安排,既是當時的實際需要,其實也是春濤同志拓展我工作領域、鍛煉我工作能力的精心安排。兩年后,我即改任市建委副主任,正式負責城市管理的相關工作。在此后的工作中,春濤同志既十分放手,讓我大膽工作,也時常在一旁指導、提醒,特別是當我遇到矛盾和難題時,總能給予及時幫助和大力支持。
1998年9月,春濤同志告訴我,我的工作可能會有變動,要到區里工作,讓我有所準備。我很意外和不舍,一則在建設系統工作近20年,情況熟悉,挺有感情;二則我對地區工作一無所知,心有疑慮。沒多久,市委就正式下達任命,讓我擔任盧灣區區長。春濤同志很認真地對我說,安排你去中心城區工作,并且是擔任十分重要的區長職務,這既是對你的肯定與信任,更是對你的期望與重托,一定要不負使命,好好干出點樣子來。
三年前,在我們市建委老領導的一次小聚會上,大家在無意中說起了春濤同志的好。我不知怎的也有點“沖動”,敘說了前面提到的幾件事。沒想到一時“輿論嘩然”,老領導們除了一致稱贊春濤同志對下屬一以貫之的關心、用心和細心,也半開玩笑地“批評”了春濤同志對我的“偏心”。我假裝委屈地說,春濤同志,我沒有虛構和夸大吧?春濤同志笑笑,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他說,“這些事情我都忘記嘍”。
在我以后的工作經歷中,也確實收獲過不少好評和美譽,羞答答地說一句:口碑還不錯。其實, 我知道, 該怎么認真做事、誠懇待人,該怎么善待下屬、與同伴密切合作,這好多都是從老領導那兒學來的。我在春濤同志身邊當了七年多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其實這也恰似在當“見習領導”,耳濡目染,從中看到、學到了很多,為我以后走上領導崗位作了很好的鋪墊。
我是“草根”,與春濤同志沒有任何特殊關系, 甚至連特別的交情都沒有。在他的直接領導下,我從市建委的一個辦事員,歷經多個臺階,一步步晉升,直至成為市建委副主任。十多年間,作為工作關系十分密切的下屬,我從未進過春濤同志的家門,至多到門口送一份或取一份資料、文稿;從未送過一件禮物,哪怕是一個蘋果。退休之后我們倒是常有來往,不是偶爾相聚,便是我去看望。我和春濤同志都屬虎,相差一輪12年,春濤同志更像是個兄長,但我對他卻敬如父輩,這大概源于他對我如同子女般的貼心關懷。讓我非常欣喜的是,春濤同志現在雖已八十多歲,但身體、心態都很好,生活十分幸福。我衷心祝愿春濤同志健康快樂!
這篇回憶文章寫得有點長了,實在并非本意。其實,我還是省略了不少內容的,但又不忍心中途擱筆?;仡欁约鹤哌^的路,雖也不曾懈怠,作過努力,但更多的是得益于大好的時代、組織的培養和大家的幫助。記下這些歷歷在目、無法忘卻的往事,既是一次深情回望、由衷感恩,也了卻了一份我留存已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