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化工學院2021級本科新生舉辦主題班會、迎新現場
走遍7000余畝森林般校園、嘗遍30多家食堂的美味,豐富課外閱讀、鍛造專業技能、繼續學業深造……9月5日下午,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2021級本科新生舉辦主題班會,化學2101班36名學生圍繞“大學規劃”暢談青春夢想。年齡稍長的90后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唐從輝以老師和大哥哥的身份,現場寄語:理想大一點、學風好一點、鍛煉勤一點,只爭朝夕,未來的化學大家非你們莫屬。
43位“海歸”站在講臺上
“砥德礪行、格物致新”。
剛整修的化學與化工學院墻壁上,鐫刻的院訓彰顯底蘊。教師介紹欄里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散發著蓬勃力量。
華中大化學與化工學院源于1953年的化學教研室,1983年成立化學系,2008年成立學院。
近5年,學院完成雙一流學科建設一期任務,獲批國家化學基礎學科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基地2.0,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化學)專業,入選華中大“三全育人”示范院系。
跨越式業績背后,有一支堪稱豪華的教師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米耀榮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Andrew Cooper三位院士坐鎮,引進43位海外留學人才,專任教師從60多人發展至100余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湖北省級各類人才40人。
院長朱錦濤教授介紹,43位“海歸”都是80后,還有一位90后。他們年富力強,視野開闊,與學生容易打成一片,是年輕學子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這些海歸博士博后,都是要站講臺的,我們初衷就是用學術大師培養拔尖學生。”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龔躍法教授介紹,學院探索出有特色的“一制三化”學生培養模式——導師制、小班化、國際化和個性化,為學生量身定制成才計劃,致力于把學生培養為化學家、行業大師。
導師團帶著學生快速成長
新學期第一課,院長、書記、退休教授和青年教師齊上陣,共同主講專業導論課。
2019級拔尖班學生張文博仍清晰記得第一課的情景,退休教授楊亞江老師圍繞“化學人的自我價值實現”主題,分享了他與化學的故事。
楊老師在講臺默默耕耘20多年,精心地培桃育李,令張文博很有觸動。化學專業不是張文博的第一志愿,入學時她感到迷茫,專業導論課讓她對化學產生了信心。
“128”計劃又讓張文博愛上化學。“128”,即一位教師黨員與2名學生黨員共同幫扶8名新生,給予學生思想指導、學業和生活幫助。“我從2位學姐身上看到榜樣的力量、專業的前景。”張文博說,在老師和學姐的帶動下,她一改此前有點“飄飄然”的學習態度,變得更踏實,近期目標是讀研。
學院為拔尖學生配備學業和科研導師,全方位幫助學生成長。2018級拔尖班陳奕君的導師是唐翔鷹教授。師生是湖南老鄉,關系處得像朋友。在唐教授的指導下,陳奕君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入選省級項目,今年5月順利通過評審,“僅項目綜述,唐老師就指導我寫了幾千字,不厭其煩地幫我修改,讓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嚴謹。”前不久,陳奕君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推免資格,“這是唐老師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我心目中的科研圣殿,要繼續朝著成為化學家的方向前進。”
朱錦濤教授介紹,學院以校內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為依托,確保學生一年級進實驗室觀摩學習,二年級進課題組進行科研訓練,三年級進科研團隊從事項目研究,四年級畢業論文結合重點科研項目開展。近五年來,學生參加科研項目749項,發表論文30篇,申請發明專利14項,獲國家級創新創業獎20余項、省部級獎50項。
讓學生緊跟學術大家學術前沿
“以前以為學化學畢業后只能進廠當個技術員,現在覺得學化學大有可為。”入學一年,2020級拔尖班沈樂在學院的組織下走訪了不少科研院所、企業,刷新了以往對化學專業的認知。
黨委副書記聶紅波介紹,2017年學院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吳學周精英班”“化學菁英班”,聘請中科院名師擔任班主任,定期到學院開辦學術講座,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讓學生緊跟學術大家探討學術前沿。還與湖北人福醫藥集團、武漢有機實業集團等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深入了解業界急需。
學院堅持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辦學,共建中英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中澳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中美液晶化學與物理研究中心、中韓聚合物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建設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舉辦雙邊學生學術年會,開展短期游學和假期交流,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
“組織學生出國出境游學,學校和學院承擔三分之二費用,學生自擔三分之一。”2019年,學院共投入80萬元組織59名本科生出國出境游學。“為學生的學術交流和學業進步,花再多錢都值得,全院上下已形成共識。”龔躍法教授介紹,近3年來,學院共資助193名優秀學生前往哈佛大學等海外境外高校學習交流,選拔資助13名校級特優生前往海外知名教授課題組參與科研訓練。
把學生推上學術的前臺
成立于2016年秋,被師生們戲稱為“貓”的本科生化學學術團隊(Chemical Academic Team,簡稱CAT),為本科生提供了活躍的學術平臺和鍛煉舞臺,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018級拔尖班陳奕君是第四任“貓”團隊負責人,2020年秋,他領銜請來了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院士作學術報告。陳奕君稱,從發出邀請、接待安排、會場布置到現場主持,都由同學們獨立完成,報告會座無虛席,不少其他學院的同學也來旁聽,大家收獲滿滿。
“新冠肺炎病毒如何感染人體、防護措施有哪些、疫苗企業怎樣生產……”2020級拔尖班曾焱青正在策劃最新一期的《說化》期刊,預計9月中旬出版,刊印400余份在學院免費分發。曾焱青介紹,《說化》期刊共8個版面,由學生們自己采寫,老師把關,包括“導師課題組”“走近企業”“化學前沿”“化學與生活”等欄目,目前已出版10期。
“貓”團隊還帶著同學走進課題組、成立線上線下答疑坊、組織“Shall we talk”師生交流。團隊成立以來,學生自主邀請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院開辦講座25次、邀請老師和學霸開展線下答疑150余次。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雙雙 通訊員 劉趙昊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