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開涂料企業的中報一查,這中報沒有負面描述,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形勢大好’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悲慘’!”
這是讀者閱讀完《涂料經》9月1日所發布《在上市涂料企業的中報里,我們讀懂了上半年的“行業悲慘”》的文章后抒發的感悟,從某種程度上表達出了涂料增收不增利的行業痛點,更是格外刺痛了工程涂料的神經。
在企業經營過程當中,最容易錯誤地認為,只要有了量就一定會有利,但實際的情況并不是這樣的,這個主要受制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銷售價,另一個則是成本。工程涂料為什么普遍增量,不增利的原因同樣也來自于這兩點。
銷售價=白菜價?
“工程項目就是以價換量的生意,若想爭取到訂單,有時候就只能讓渡利潤。”
這些年工程涂料的價格不斷走低,已然走入了“變質低價中標”的旋渦,其中外裝用量占比超過50%的真石漆品類更是價格屢創新低,讓人發出了“真石漆真的要死”的疑問。
兩家上市涂料企業展示了其工程涂料產品的價格變動情況
根據《涂料經》觀察到,今年工程涂料普遍都下降1元/千克,同比下降10%左右,第二季度也環比下降,其中工程墻面漆觸達4.34元/千克,有種處于持續下降的態勢。這些企業給出的理由大多數是因為策略性定價的價格延續。
這些企業有常年上榜房地產首選供應商名單的工程涂料巨頭,也包括了中小企業。“自壓銷售價是做工程涂料的共識了。”有業內人士這樣無奈地表達道。
飛升的成本
成本壓力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再是新鮮事,反而讓人有些膩:原材料、運輸費用、人工費用等都在為工程涂料添加壓力。
一家上市涂料企業展示的上半年原材料價格變動情況
今年上半年乳液、鈦白粉、單體、瀝青等其他原材料均呈現大幅度上漲,漲幅高達20%以上。其中,單體更是同比上漲79.66%(主要源于醋酸乙烯、TDI的價格上升影響)。
這已經是從大前年陸陸續續漲上來的價格,此前工程涂料已經承壓不少。除了不斷走低的銷售價,不斷飆升的成本壓力,工程涂料更要面對下游用戶資金鏈斷裂帶來的經營風險;然后換來的也僅僅只有薄利多銷甚至虧損。
“利潤率太低了,外資有幾個ROS(即利潤率)在25%以上,以集采開發商的建筑涂料幾乎不賺錢。”這是網友所發表的觀察。
要利,沒生意
工程涂料做的是大單生意,對接主要是房地產公司實施集采戰略項目,而在這條產業鏈上,“甲方爸爸”一直掌控著話語權,涂料的話語權比較少。而且涂料本身的進入門檻低,工程涂料品牌眾多,可替換性高,“不用你這家,我立刻可以選擇另外一家代替上來。”
所以工程涂料品牌想要尋求合作,在價格、賬期等“甲方爸爸”在意的方面就得進行妥協,承擔“虧損”風險。
特別實在現在行業環境相較不太理想的狀態,很多涂料企業為了能獲取訂單,壓低自身銷售價、故意拉長賬期都是常規操作,要不然訂單就拱手相讓給對手品牌了,“內卷”就在這無形中形成了。
“房地產興,涂料苦;亡,涂料苦。”
在這里面,工程涂料企業怕不是有說不完的心酸與無奈。為了爭搶市場,工程涂料可能已經陷入“以價換量”發展模式,陷入“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的怪圈。“要利潤吧,可能生意都沒有了;不要利潤吧,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遲早會把公司拖垮。”
這是一種無奈,一種另類的“以退為進”?犧牲當前利潤贏取未來市場空間的策略呢?前提是,你還有利潤空間可以犧牲,以及估算好能夠讓利多少、多久?這是業內人士提出來的疑問。
開始反抗了?
無限增長的銷量要求以及低得無法容忍的利潤空間,最終會迎來變化或者改革嗎?現在工程涂料似乎有這種苗頭或者聲音出現——
根據《涂料經》的監測,進入8月以來,至少有7家涂料企業宣布將對工程產品實施漲價,是這一輪涂料漲價潮的主力。它們包括:立邦、三棵樹、亞士創能、久諾建材、固克節能、德愛威、美涂士。
去年,三棵樹也進行了調整戰略:停產低端產品,保證產品品質;阿克蘇諾貝爾也表示他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和長期主義,堅持價值高于銷量,堅持生產優質的健康安全環保的產品滿足市場和客戶需求,維護行業的健康發展。
可以說,這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的開端,起碼工程涂料開始有了反抗精神,而不是一直依來順受。但能否改變現在這種現狀呢?就目前來說,是不能夠的。
亞士創能華東北銷售總監蘇艷語認為,單一一家或幾家龍頭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全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共同努力。首先國家政策性法規要禁止企業招投標絕對低價中標,其次廣大業主用戶單位要客觀正確看待質量和成本的邏輯關系,生產企業和施工企業回歸正常的利潤水平。
另外也要看到,行業頭部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任何行業整合期的價格戰都不會少的。同時涂裝行業是一個進入門檻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非理性的價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