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的第一個周末,以前人滿為患的學科類培訓機構(gòu)無一開門,那么,孩子們都去了哪里呢?
對小學生來說,因為孩子還小,自制力和安全意識較差,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確實需要家長的看管,“雙減”落地之前,周末加班的家長往往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gòu),除了讓孩子在培訓機構(gòu)寫作業(yè)還進行相關的學科類鞏固預習培訓等。如今“雙減”落地,學科類培訓機構(gòu)不允許在休息日開課,想去培訓機構(gòu)學習文化知識的孩子也就沒了去處。
學科類培訓機構(gòu)關門,最著急的當然不是孩子,最著急的是在城里上班沒時間看管孩子的家長:把小學生放家里吧,如果沒有成人看管,那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家長這心里火急火燎的,根本不敢保證孩子在家的人身安全;如果把老人接來照看孩子吧,俗話說“隔輩親”,老人往往舍不得管孩子,就依著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有時還幫著孩子瞞著父母,即使老人有心管孩子,奈何老人心力有限,根本架不住孩子折騰,所以老人也根本管不了孩子,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這樣一來,學科類培訓機構(gòu)開不了課,最受影響的是城里的家長和孩子,相對來說,農(nóng)村的孩子基本不受影響,一來農(nóng)村上學科類培訓機構(gòu)的孩子本來就少,二來農(nóng)村的孩子們大多從小在院子里瘋玩慣了,家長也不用擔心。畢竟農(nóng)村不像城區(qū)那樣車多,陌生人多,在村子里全都是熟人,三五個同村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既不寂寞,有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照顧著,安全也多了一分保障。
還有一部分農(nóng)村的孩子做完作業(yè)會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去地里勞作, 不管孩子干活多少,但總歸能體驗下生活。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項有益的教育,家長也挺受用,并沒有因孩子上不了輔導班而焦慮的情緒。
身在城市教育環(huán)境的家長就沒有農(nóng)村孩子的家長那樣看得開,因為城市的孩子家長普遍重視教育,大家為了孩子能考上高中,從小學就開始展開了“雞娃”大賽,上慣了學科類輔導班的孩子,突然周末沒處上學了,家長心里總歸空落落的,人人盤算著,如果孩子看電視、看手機瘋玩兩天,會不會養(yǎng)成懶散、厭學的情緒?因此家長的焦慮情緒可想而知。
城里的家長的焦慮情緒一來,城里的孩子就亂了套: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不行;讓孩子去小區(qū)瘋玩,沒有大人陪,安全無法保障也不行。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孩子忙起來。
那么,城里的孩子要去哪里呢?
據(jù)媒體報道,大多數(shù)城市的孩子周末并沒有在家虛度光陰,而是去了書法班、美術(shù)班、彈琴班、口才班、籃球班、羽毛球班、游泳班等興趣班。但是要去這些興趣班,首先要把周末作業(yè)做完,以前周末作業(yè)都去校外培訓班做,如今孩子只能在家里做,很多在家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家里做作業(yè),各種磨蹭、刁難,弄得家里烏煙瘴氣,家長可謂焦頭爛額。
這樣看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gòu)嚴禁周末開課對農(nóng)村孩子幾乎沒有多大的影響,而對城市的孩子則影響很大。如果能占住孩子的周末時間,又能保證孩子的安全, 那么,家長只能把孩子送到各種興趣班去。
孩子進興趣班,對孩子和家長來說,是真的“減負”了嗎?
事實上,不但沒有減負,反而增負了,原因在于,興趣班的培訓費大多高于學科類培訓,雙減落地前,家長讓孩子周末進培訓班目的除了學習外,還有一個目的是因為孩子在培訓班能被周末托管。如今這種周末學科類培訓性質(zhì)的托管消失了,家長又怕孩子學習跟不上,只能將學科類輔導挪到周中上,而周末為了占住孩子的休閑時間又得掏一份錢去上興趣班。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壓力、家長的經(jīng)濟壓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對以上這種現(xiàn)象,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