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 299。NASA / ESA / 哈勃太空望遠鏡
雖然兩顆恒星的碰撞也有可能引發類似的爆炸事件,但是超新星爆發一直被認為是所有大質量恒星的宿命。理論上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恒星在耗盡燃料時都會變成超新星,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大質量恒星的核燃料一旦耗盡,輻射壓將突然消失,引力將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恒星壓垮。恒星將會向內坍縮,其外層結構會與內核猛烈碰撞。內核在此過程中會被壓縮成一個致密的球體——中子星,或一個時空中的無底深淵——黑洞。恒星的外層結構隨后會被反彈回太空,形成強大的沖擊波,將恒星撕裂。這個暴力的過程就是超新星爆發。
理論上,恒星的質量如果大于太陽的9至10倍,且小于太陽的40至50倍,其臨終時就會爆發成為超新星。如果恒星的質量大于太陽的40至50倍,超新星就沒有機會出現——其內核將會直接變成黑洞,并將恒星直接吞沒。恒星的質量如果超過太陽的150倍,就會爆發成為“極超新星”。“極超新星”的形成原理不是內核坍縮,而是一種奇特的物理學過程——在這樣的恒星內核中,光子將會通過碰撞形成電子和正子(電子的反物質),并發生正反物質間的“湮滅”。
最新的研究則認為,能夠形成超新星的恒星質量上限可能要比40至50倍于太陽低許多。天文學家對一對編號為Arp 299的星系進行了研究。這對星系正處于碰撞的過程中。這一過程導致其內部產生了大量超新星。
Arp 299內部的元素豐度與超新星爆發有很大的關聯。在對Arp 299內的鐵-氧比例,以及氖鎂-氧的比例進行了觀測之后,研究人員發現那里的氖-氧比例和鎂-氧比例與太陽相近,而鐵-氧比例比太陽低得多。
由于太空中的鐵元素大部分是由超新星制造的,因此研究人員測得的元素比例不符合標準的坍縮型超新星模型。但是假如我們把質量高于23至27倍于太陽的超新星排除掉,情況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假如我們假定質量高于太陽27倍的恒星都直接變成了黑洞,理論模型就能夠很好地符合實際觀測結果。
雖然存在另一種可能,即超新星實際產生的氖鎂元素含量要高于理論預測,但是假如這種可能性不成立,那么那些質量高于太陽27倍的恒星很有可能真的都消無聲息地直接變成了黑洞。宇宙中有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的大質量恒星,臨終時根本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就被自己吞沒了。
參考
Elemental Abundances of the Hot Atmosphere of Luminous Infrared Galaxy Arp 299
https://arxiv.org/abs/2107.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