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國受到外來物種的侵害:上世紀70年代,美國從亞洲引進一批鰱鳙、鯉魚、草魚等淡水魚種,利用它們雜食性的特點,凈化水體環境。未曾想這些“亞洲鯉魚”瘋狂繁殖、不斷擴張活動水域,最后連五大湖也未能幸免;1900年歐洲和清朝貿易,大閘蟹潛伏在油輪的壓水艙里,遠赴德國,從此開啟了它100年的征程,至今多個國家不堪其擾。
似乎物種泛濫,只能發生在隔絕千里、彼此陌生的環境。其實不然,相隔不遠的兩地也會受到“外來物種”的侵犯。本文的主角,便是絕大多數人都見過、知曉的麥穗魚,而它確實扮演了這一角色。
1、麥穗是魚典型的亞洲“土著”,最初棲息在我國的東北三省、日本、俄羅斯,氣溫略低的地域。麥穗魚其貌不揚,并無特別怪異的地方:頭小且尖、嘴唇下額上翹。身體細長、側扁,腹部略圓,多在3-10公分。3-5月份是麥穗魚的繁殖期,一次的產卵量可達400-3000粒。不過,與水溫關系密切,山東、河南交配期多在4月中下旬,而寧夏、內蒙古需要等到5-6月。和黑魚類似,雄性麥穗魚也有護卵的天性,但戰斗力不及黑魚的千分之一,往前沖刺時常被其他的掠食魚吞食。
麥穗魚是雜食性魚,植物碎屑、藻類、小蟲、微生物都是它的覓食對象。作為一名釣魚人深有體會,幾乎所有的餌料,麥穗魚都能接受,即便是玉米顆粒、豬肝,它也能啄幾口。但真正引起人們興趣的是,麥穗魚是捉拿蚊子的一把好手。同時麥穗魚耐低溫、耐弱酸性的能力強悍,在低氧水域也能存活一定的時間,可以說絕大部分的水體環境都適合麥穗魚的棲息。所以麥穗被多個地區、國家引入,充當消滅蚊子的打手,而這恰打開麥穗魚的泛濫之門。
2、歐洲“引進”麥穗魚,消滅河溝、污水里的蚊子,已有一段歷史。二戰后歐洲各國加速了經濟恢復,工廠拔地而起,大量廢水排放至污水溝,引來了大量蚊蟲,經常引發附近居民的投訴。當地生物學家,采取了多種方法,奈何蚊蟲體積小、數量多,且適應能力強,實驗多年未找到有效方法。
轉機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羅馬尼亞為發展本國的水產業,決定從我國引進鰱魚、草魚幼苗,利用新的魚種開拓市場。但過程中麥穗魚的幼苗混入其中。麥穗魚迅速在羅馬尼亞繁育,很快許多污水溝里有了麥穗魚的身影。人們發現這種體積不大的新魚種,竟然能吞食蚊蟲,因為這個作用,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包括生物學家。
麥穗魚在當地缺少天敵,而食物充足,不斷向外擴張水域,像荷蘭、法國、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陸續被麥穗魚攻克。隨之而來的卻是難以預料的結果:麥穗是有名的中間宿主,比如扁形彎口吸蟲、麝貓后睪吸及其他病原微生物??茖W家曾作為研究、統計,大約有84種寄生蟲附著在麥穗魚身上。所以麥穗魚所到之處,這些病原微生物、寄生蟲也會大肆傳播。歐洲河流、湖泊常見的小赤梢魚,因為麥穗魚病原體的侵入,生病率、死亡率大,現在已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
除此之外,麥穗魚在歐洲水域多攝食一些甲殼類生物,而它們的消亡導致大量浮游植物的大面積繁殖,水體偏肥,水質反而惡化?,F在歐洲多個國家已采取措施,避免麥穗魚的危害進一步擴大。
3、不止是歐洲,我國云南、廣西也備受麥穗魚的困擾。云南、廣西等地引進麥穗魚的初衷也是消滅蚊蟲。與東北相比,似乎這里的環境更適合麥穗魚的繁衍,迅速在各水域“遍地開花”。
上世紀80年代末云南滇池及周圍的水域,污染日趨嚴重,水體里的有機碎屑、腐殖質較多,為此導致浮游生物的瘋狂繁殖,幾乎霸占了這個水面。而這些浮游生物又是蚊蟲的天然“溫床”,成群結隊的蚊子四處飛舞,夏季的晚上能聽到它們肆虐的聲響。
麥穗魚在這樣的水域可大量吞食蚊子幼蟲,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也不小,麥穗和黑魚一樣,經常吞食魚卵,以至于其他魚種數量越少越少。如果減少的魚種,恰有凈化水質的作用,反而導致水體越來越肥,浮游藻類越來越多。
目前已經發現滇池、撫仙湖多個本地魚種的消失、滅絕,金沙江、洱海、拉市海、瀾滄江、藤條江等等,幾乎所有的水域都有麥穗魚的身影:有的水域數量多,以顯現出影響;有的水域數量少,危害還未顯現。
4、如何解決物種泛濫的危害,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有效的辦法。即便是引以為傲的小龍蝦也并不是一個成功的案例。90年代后,小龍蝦逐漸成了一個夜店網紅美食,需求量、養殖量逐年遞增。2019年的產值達到了4100億元,但同時廣州、云南、貴州等地,卻專門組織人員捕殺小龍蝦。云南曾創下2年消滅10萬噸的記錄。所以小麥穗的泛濫問題,也將長時間困擾著我們,到底如何解決,需要一步步摸索。一旦麥穗真正融入當地生態,達成新的平衡,也許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但水污染治理,還需要從根源治理。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