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浙江理工大學的碩士生郝治偉,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結果畢業后選擇回到自己家鄉安徽省宿州市當一名公務員。
有網友覺得可惜,覺得好苗子沒繼續科研。不過說實話,放到今天人才流動的大背景下,這一點也不奇怪。別說發了《Nature》的碩士生,即便是成果一把的博士,甚至教授、副教授,到頭來選擇從事其他行業的也不少。
我也相信郝治偉的學術訓練,對他在公務員崗位上的工作也是有用處的。科學素養、實證精神,哪個領域不需要?所以,不妨尊重郝治偉的人生選擇。還是那句老話,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嘛。
不過,網上有一種聲音很有意思——“慶幸他沒有選擇千難萬險的學術”。
這個說法有點道理。因為現在的學術道路并不好走,就以郝同學為例,他還只是剛剛摸到學術的門檻。就算他天賦異稟,至少還得去考個博。然后再過個三五年,攢了幾頁成果,再去找工作,順利的話,可以像現在一樣有個穩定的工作。然后繼續科研、論文、評職稱……
網友說著“可惜”,但真正的學術道路確實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不然,廣大博士研究生為啥都這么擔心脫發?
話說回來,公務員也不容易。就說郝治偉考上的這個崗位,報錄比超過60:1,刷下了多少人。如果還有網友把基層公務員的日常想象成“一杯茶一張報紙、一坐坐一天”,那就大錯特錯了。
說這些,并不是想比較兩個職業哪個更難哪個更累,只是我們沒必要用刻板印象去理解刻板印象。說到底,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無論選哪條路,都離不開努力和拼搏。
學術道路雖苦,但也不乏樂在其中的;公務員事務累心,也不乏處理得游刃有余的。外人對個人選擇,還是應該保持點距離。
之所以對職業選擇應該少些價值判斷,是因為總有人愛把某個職業認定為“有價值”或“無價值”。在職業發展千變萬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慎用這種思維方式。
各行各業都有存在的意義,也凝聚著社會價值。武斷的認知,只會構成對人才市場的干擾、對個人選擇的過多干預。對郝治偉來說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只要自己滿意就好。
更不必擔心學術這項事業會被冷落。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像數學大神韋東奕一樣做題也很開心的人才。職業的形態、個人的選擇參差不齊,其實是好事。
但不管做了什么樣的職業選擇,更難的永遠是持之以恒地把一項工作做好做精。這個道理,當然不光適用于郝治偉。
責任編輯:李勤余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