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港珠澳大橋
據媒體報道,作為我國建設的規模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耗資千億,然而建設至今港珠澳大橋卻空無一車,不少網友感到困惑,港珠澳大橋的修建意義到底在哪里,外國至今也沒明白,我國建設跨海大橋耗資千億卻空無一車,有錢也不能夠這么任性啊,事實上我國之遠見,不在于短期內就有極高的車流量,而是為了這一地區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圖為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項目立項標準就是為了連接香港,澳門以及珠海這三個經濟非常活躍的城市群,通過在伶仃洋上修建跨海大橋以及人工沉管隧道的方式,在東西方向上打造一條快速交流的通道,大大縮短這三個地區的通行時間,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隨著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全線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后,不少人發現,這座大橋建成后通行車輛并沒有出現大規模增長,所以港珠澳大橋修好后,由于沒有車輛通行,被許多西方國家認為是面子工程,僅僅只是我國為了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基建實力。
圖為港珠澳大橋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港珠澳大橋建成后使用要求來看,與國內其他高速道路不同,由于這條道路連接著兩個特別的地區香港和澳門,與內地在道路車輛行駛標準存在著差異,想要在大橋上通過除了要有必要的證件外,還需要三個地區中的通行證,目前擁有這種通行證以及跨地區交流的需求并不多,所以總體上來看大橋建設初期道路行駛的車輛數量并不多,但近幾年的統計數字已經顯示,港珠澳大橋的通行車輛已經呈現出每年幾十萬次的增長態勢,所以現在說港珠澳大橋缺乏車流量還為時尚早。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和發展除了便于這三個地區的交流之外,還有巨大的工程意義,在攻克跨海大橋建設過程中的技術難點時,我國的建設團隊掌握了世界上最復雜的基建技術,同時在復雜的海洋氣象環境下,開發和使用抗腐蝕性的材料,不僅保證大橋長達百年的使用壽命,而且一舉打破了西方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壁壘,為深中通道以及大連灣跨海隧道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圖為港珠澳大橋
未來隨著珠三角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國際化趨勢不斷增強,通過港珠澳大橋可以快速取得與香港和澳門的聯系,發揮這三個地區的區位優勢,尤其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國際資源,提高珠三角地區的由東向西朝內輻射的效率,進一步鞏固發展的質量,這一跨海工程的作用將不可替代。
而我國在設計和建造港珠澳大橋中遇到的一系列世界級工程難題,也被視為當代工程建設中的典范,大橋建設完成后在國際社會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影響力,而我國也徹底掌握了超遠距離跨海大橋建設的技術,從而為日后技術輸出以及對內改善交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工程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