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三百六十行技藝
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促進技藝和傳承
這是
18年的一個一個想法
今天
偶然間看到一個節目:
《搜神記》
用作者的話來說
也就是搜集一群“神經病”
然后客觀的展示他們的技藝
第一個節目是:演講
演講
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技藝
嘉賓最大的特點:博學幽默
伴隨著的還有:社恐和內向
節目由熱場聊天開始
之后嘉賓和節目策劃人進行演講PK
嘉賓的演講由6人團隊
先確定選題
之后一人負責找配圖
一人搜集故事和臺詞
一人負責統籌
一人負責美術
一人負責編輯(臺詞故事)
主要協作如此
然后嘉賓看框架快成型
于是他去了自己的房間準備
這個時間
在看臺詞
故事
設想預演演講等
節目策劃人
看了一會兒嘉賓的演講準備
之后自己去準備
按照正統咨詢機構的思維方式
梳理演講的核心結構
填充素材
沒多久就準備好了
之后是嘉賓先開始
產品發布會的雛形
講了框架
工藝
設計
硬件
一些突破等
最后再重新梳理了一遍
幾分鐘演講
迎來不少笑聲
接著是策劃人
上臺開始按照他的主題:如何做好一場演講
三段論(兩人都有用到)
第一:講什么
不漏不重(mece原則)
第二:個位數原則
最好講3點,絕對不要超過5點(拒絕嘮叨)
第三:真知,不說廢話
很硬的干貨
再穿插他的幽默感
其實,策劃人也是一位內向,社恐,害怕鏡頭的人
之后接受過專業訓練,
在幾十臺攝像機前說話演講
之后才敢看觀眾
才能正常態的進行公眾演講
之后有了大量的實踐
也是演講高手了
一場PK下來
當場80人裁判
策劃人有65分的話
嘉賓大概有95分
他在大舞臺上演講4個多小時
可以做到幾乎沒有尿點
剛看了下,
嘉賓前幾個月創過過一個記錄
1500多萬在線觀看他直播
正在說的節目是15年拍的
中途聊天嘉賓還提到他的一個工作標準:
兩小時的演講
理論上至少準備200小時!
正所謂臺上三分鐘
臺下十年功呀
一個團隊準備至少200小時的演講
才是他演講的地一個環節
這里,嘉賓還提到一件事:
通常演講前2-3天
因為緊張和恐懼
心臟會疼
[這種疼,我有體驗過
大腦的情緒感受影響身體的感知]
每次演講
他都會準備硝酸甘油
防止突發心臟問題
當策劃人問:
演講過程中的難忘經歷
回:都是特別恐怖的
翻車經歷
但但今天的一步步更好的演講
都離不開恐怖的經歷
看的第一集到這里告一個段落
同樣的想法
策劃人做了一個好的開局
做的遠遠比我好
用娛樂的方式實現
效果也非常贊
很多好想法
大部分人都有
很多了不起的實踐
極少有人做到
最后附一個策劃人對技藝的看法:
技是選定一件事
認認真真的做十年
哪怕天賦一般
也能做到90分
藝是人身心里面
渴望能飛到的地方
是介于人和神之間的東西
人
說到底
還是自己
自己是核
保護好核
日日不斷磨練技藝
今天是七夕,說說愛情:
20歲的愛情和40歲的愛情會有什么不同呢
20歲的時候
幻想會占據很大一部分
伴隨很多人性的“陷阱”
情緒,感受多
40多歲的時候
有一種感覺
相同比不同要多
對人來說
能體會到一些輪回
也許換一個人又會怎樣呢?
創作和表達:
創作的時候
除了自由
除了想象
還要考慮內心是否有審查
就如勇敢
不是用拳頭擊打一切不平
而是擊打出的重拳
能在中途收回
就如獨立
不是一個人的
孤家寡人
而是一群人協作中的獨立
涉及到本質的人性的東西
相較之下
我們所知太少,太少
我們盯著一些小問題咬
能做一些事情
譬如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問題
產品
服務
創作
中的問題
目光放在一些中型問題上
能做一些了不起的事兒
譬如
行業
趨勢
一些宏觀視角上的問題
在大一些而底層的問題
關于宇宙的更遠處
我們人性深處的本質
人類長久以來的
幸福生死
大問題
探究了幾千年
積累了無數人的智慧結晶
但依然需要持續發展的探索求問
少給腦子里面裝下一些瑣碎的人事
自然而然的就有料了
再用眼睛多看看美
用地耳朵多聽點自然聲
用舌頭多嘗嘗原味
也就有趣了
附是:最近文字排版有改變,是制作視頻的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