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課的常態化,使得家長有機會可以直觀地了解自家孩子的學習態度到底怎樣,同時也可以觀察老師到底有沒有“偏心”。
很多家長就反映,上網課時老師總是提問極個別學生,很少提問其他學生,所以質疑老師區別對待學生,認為老師不盡責。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老師上課只提問少數幾個人,除了個人喜好,叫順嘴了之外,也有自己的苦衷。
現在教學進度都很快,每節課老師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很多,要全部講完很不容易,可以說是爭分奪秒,所以在提問環節特別講究效率。
如果老師提問一些沒有絲毫準備或者借機起哄的學生,這就等于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所以老師才會特意提問那些要準備、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以達到課堂效率的最大化。上網課的時間更加緊湊,老師就會更傾向于提問默契度最高的那幾個學生。
如果想讓自家孩子也成為老師提問的對象,家長就要引導孩子行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讓老師知道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有了這樣的好印象之后,老師自然就會提問你家孩子。
在此之前,我們要搞清楚,孩子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的原因,是太懶,還是太靦腆?只有搞清楚了為什么孩子上課不愛舉手,才能對癥下藥,扭轉這個局面。一般來說,孩子上課不愛舉手,主要有四個原因:
1、害怕出錯
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內心里都希望能夠回答老師的問題,之所以在課堂上不愿意舉手回答,主要是害怕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會遭到老師或者同學們的嘲笑。
可以通過提前預習來扭轉這個局面,預習越充分,回答問題出錯的概率就越低,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自然也就越來越高。
2、怕同學孤立
在我國崇尚中庸的文化氛圍下,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太積極活潑,可能被其他同學孤立,認為他“愛出風頭”,于是就刻意避免舉手,不愿意表現自己。
這種情況下,要看孩子的實際情況,如果孤立他的圈子本來就是“學渣”,就鼓勵孩子進步,積極舉手發言;如果是優等生都對他有意見,可以適當減少舉手的頻率,把機會讓給其他人。
3、遭老師無視
有些孩子本來是非常積極舉手發言的,但由于長時間遭到老師無視,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舉手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可能就是老師有偏見了,家長很有必要跟老師談一談,問一下老師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哪里做得不好,通過溝通改變老師對孩子的感官。
4、不愛學習
有一些孩子從不舉手發言,純粹是因為他們性情懶散,不愛學習,即使是老師點名讓他們回答問題了,他們也只是杵在那里吭吭哧哧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首先要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才愿意在課堂上舉手,老師也才會點名。
總的來說,老師上課喜歡提問少數幾個學生、孩子不愿意舉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定要搞清楚真正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才能改善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