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是體現氣候變化規律時節,認真觀察你就能從中了解到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那么大家知道驚蟄節氣有哪些習俗嗎?
驚蟄日清晨村童到田間咒雀,擊打鋼器,沿著田埂而行,唱咒雀詞;把石灰、灶灰、唇炭追撒在墻角及偏僻處;用香油煎糕,或者用韭萊做成葷素各種餅,煎炸餅豆以驅除百蟲;把黃豆用鹽水浸泡,二十四小時后,將水濾去曬干。放在鍋中妙熟,全家人吃炒豆,稱之為吃蝎子毒;西府海棠、玉蘭、排桃、繡球、杏花、寶相花、種田紅、木挑、李花、月季花、剪春蘿等上市。
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長了翅膀鳥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多面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間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民間很多地方的人們將驚蟄稱為“二月節”。其實早在西漢《禮月令疏》是把驚蟄放在正月,而把清明放在二月。到了東漢劉欲的《三統歷》將驚蟄改為二月節。既然叫“節”,那就自然少不了精彩有趣的民間習俗活動。
常言道,“春雷驚百蟲”。驚蟄一到。天氣轉暖,昆蟲和細菌開始活躍,容易滋生疾病,因此山東的農民會在驚蟄日生火烙煎餅,取“煙熏火燎滅害蟲”之意:與之相類似,陜西人會在這天炒黃豆,廣西的瑤家炒玉米,江蘇瓜洲人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不但要炒豆子、麥子,還要煮連毛芋子、做芋子餃。不論東西南北,或熏或妙,取的皆是“炒蟲”、“驅蟲”之意,提醒人們要及時滅蟲除害。
立春的春風輕柔拂過,春雨溫潤如酥,沉寂了一整個漫長冬日的萬物如夢初醒,睜開迷蒙的雙眼,但真正使得萬物再度蘇醒的,卻是那一聲聲遙遠的驚雷。驚蟄的雷聲喚醒蟲蟻鳥獸,喚醒草木莊稼,更喚醒勤勞的人類,于是繁忙的春耕時節就此開啟。在這陽光明媚的仲春時節,活力與生機就此重現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