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膾炙人口的《鋤禾》古詩,以生動的畫面,描繪出了農民勞作的辛苦,成千古名作,流傳至今。
可能大部分的人不會注意到這首詩中的“鋤禾”二字用的是否準確,作為農民出身的筆者,對于這里“鋤禾”的用法有些異議,并且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出自文人之手,因為一個農民是不會說這樣的語言的。
這里面涉及這幾個詞;鋤,鋤頭,鋤地,鋤草。這里面鋤頭是農具,前面的鋤是動詞,后面的鋤地,鋤草是具體的勞動,連在一起是“使用鋤頭去鋤地,鋤草”。鋤地這個詞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區(qū)叫鋤地,有的地區(qū)叫鏟地,有的地區(qū)叫耪地等等。鋤地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松土,改善土壤的透氣效果和墑情,一個是除去雜草。那么我們看看前面提到的“鋤禾”,禾指秧苗,禾苗,這里說的“鋤禾”就很容易被理解為鋤去秧苗,禾苗,這種說法顯然不是農民的語言。
另外鋤頭這個詞和物被許多人曲解,尤其是一些根本沒有參加過農村生產生活勞動過的人,他們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鋤頭,而是人云亦云,別人怎么叫,就跟著怎么叫。
中原地區(qū)的鋤頭與?(jué)頭比較相似,鋤頭普遍是方頭的,薄板,較寬,其主要作用是用來鋤草松土的,?頭板厚,較長,是用來刨土的,它要比鋤頭硬實的多,其性質屬于鎬類,也被稱為“板鎬”,多用來開荒刨地。而許多人不了解這些,往往寫文章說“揮舞鋤頭挖山”這樣的外行話來。
鋤頭以其形狀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方角的,適于松土,一類是尖角的適于除草。在東北地區(qū)普遍使用尖角的鋤頭,這種鋤頭由三部分組成,有鋤板,鋤鉤,鋤杠(鋤把)組成,鋤板上有打成的“鋤庫”,“鋤鉤”頭上有“鋤鼻子”,將“鋤鼻子”插進鋤板的“鋤庫”中,擠進相應薄厚的鐵皮,釘緊了,這就組成了鋤頭,再配上合適的木把(鋤杠),就是一個完整的鋤頭了。
根據(jù)鋤鉤的長短,可以分成幾個型號,常見的有“大八鉤子”、“小八鉤子”、“頂手鉤子”、“過手鉤子”等等。鋤杠一般選用軟木,比較輕快,以柳木為好,硬木較沉,很少有用的。
經常用的還有短把的一只手使用的鋤頭,叫“手鋤”,蹲著使用的。
鋤板以薄為好,輕快透溜,因為鋤草刃口鋒利點好,石頭多的地塊容易將刃口磨“卷刃”,需要經常找一些石片將刃口磨鋒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舊的鐮刀頭來削刃口,鐮刀頭是鋼的,削鋤板很容易的。
黑龍江地區(qū)是大平原黑土地,土質比較粘,黑土非常容易粘鋤板,影響干活,地里也沒有石頭磨鋤板,于是就每人準備了一塊像飯板那樣大的小木板,用來咔嚓泥土,不用時別在褲腰上。現(xiàn)在很流行一種空心的鋤板,中間是空的,就不會粘泥土了。
鏟地是東北人的俗稱,泛指鏟各種莊稼,如果細分又有鏟高粱、玉米、大豆、谷子等等。
這是四種典型的鋤鉤,最短的是小八鉤,稍長點的是大八鉤,再長點的是頂手鉤子,最長的是過手鉤子。
東北的鋤頭也有多種區(qū)別;除了鋤板是長三角形一致外,主要區(qū)別于“鋤鉤”,根據(jù)鉤長短可以分為;小八鉤,大八鉤,頂手鉤子,過手鉤子等。頂手鉤子,過手鉤子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的物件,后來就沒有生產過。
中原地區(qū)常見的鋤頭
東北地區(qū)常見的尖角鋤頭
?頭
尖角鋤板
?頭
手鋤
雖然說我們許多的語言和詞匯是來自生活,但是也有一些是人們坐在家里硬編出來的,比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許多事情原來沒有人敢去做,終于有一天一個大膽的人去嘗試做了,然后才有了其他人再敢去做。事實上像嘗試吃各種食物的事情,在人還沒有進化成為人類之前就在做了,即便不是人先去試嘗,至少也是看到過其它動物吃過,根本不是現(xiàn)在的人類突然的發(fā)現(xiàn)了螃蟹這種怪物,誰都不敢去碰它,這東西好吃嗎?然后冒出來一個膽大的,冒險去吃了,結果大家一看沒事,才敢吃,于是,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就成了英雄,云云。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