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是婦孺皆知的一首《數九童謠》,而今年“數九”已經接近尾聲了,在情人節(2月14日)就要迎來“七九”了。
然而村里一些老人卻說今年的“七九不尋常”,“冷春”的概率很大。有些老農還說“雪落七九頭,九九耕牛歇”,它說的又是什么意思?七九如果下雪又有什么預兆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數九”的意義是什么?現在也就農村的一些老人還會關注數九了,對每年什么時候進入數九,什么時候“出九”重視了。那是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知道在過去數九的重要性,其是和農業生產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可以說以前農民安排農事勞動就是參考“數九”來的。
在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家里是沒有像今天這么隨處可見的日歷的,他們當時在冬季的時候計算過去了多少天,還有多久才會迎來溫暖的春天,就是依靠“數九”這樣最原始的方式,因此這個習俗在我國古代的民間廣為流傳。
關于數九是從何時開始的,現在已經無從考究了,而且數九看似簡單,但它確實是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的。所謂數九,現在很多人都是說從冬至節氣當天就開始了,每隔九天算一“九”,依次類推,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后,等到了“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也就到了盡頭,迎來了溫暖的春天。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卻是依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這個數九的方法,就是冬至節氣后第一個“壬日”才開始數九的,因此這樣每年“數九”開始的時間不固定,自然出九的時間也不同了。
所以在后來為了方便,就對其簡化了,選擇在冬至節氣這天數九,每九天為“一九”,依次類推。畢竟相差幾天這樣氣候冷暖變化也不會太明顯。
所謂的“熱在三伏,冷在四九”,它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天,而最寒冷的是在"三九、四九天"。之所以古人選擇數九,那是因為九是極大樹,也是至陽數字,而“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農民又可以開始春耕春種了。
“雪落七九頭,九九耕牛歇”是什么意思?它的字面意思其實很簡單,說的是如果在進入“七九”的時候就下雪了,這個就不是什么好的預兆,意味著到了九九的時候耕牛還在休息,換言之這樣的春天有可能是“冷春”,甚至是在三四月份的時候還容易出現倒春寒,提醒農民要多加防范。
因為在正常的年份,到了七九的時候就已經是氣溫開始上升了,天氣也逐漸變得暖和了。這個從“七九河開”這首數九歌謠就看得出來。可如果七九不僅沒有升溫,反而還下起了雪,這個就不是好的兆頭,這也意味著七九的氣溫還很低,當年的春天來得有點晚,所以耕牛就要在家歇息。
其實在七九的時候如果下雪這個真的不是什么好兆頭,在民間還有“四九雨雪滅蟲兒,七九雨雪養蟲兒”的說法,它的意思是說如果是四九這個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下雪,那這是很正常的,并且這個時候的雨雪還能凍死地里的害蟲。
可到了七九的時候下雨,尤其是下雪,那就不是好兆頭了,本來蟲子就準備出來活動了,而下雨雪的話害蟲有恃無恐,活躍的就更加頻繁,預示著當年的害蟲很多,到時候農作物就要遭殃了。
另外還有一句老話,那就是“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即冬天下雪這個是好事,因為瑞雪兆豐年。可是春天下雪就適得其反了,其帶來的大降溫對農作物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出現了倒春寒,甚至會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
而春雪和冬雪的劃分也簡單,因為在古代的 時候都是以“四立法”來劃分四季的,因此立春以后就是春天了,這個時候下雪就是春雪了。七九明顯是在立春節氣以后,所以這個時候下雪也不是好兆頭,預示著后面還會有一段時間的低溫天氣,這樣既對植物的生長不利,同時還會耽誤農時。
類似的農諺還有“雪打七九頭,寡婦要發愁”、“雪打七九頭,九九無耕牛”,在有些地方甚至有更可怕的農諺,比如“七九地發白,遍地添墳頭”,說的是七九期間如果下大雪了,當年的春天還會特別冷,忽冷忽熱的天氣會讓很多人身體吃不消,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總之就是七九期間如果下雪了,預示著春天的雨雪天氣多,暖的也遲,后期還容易出現倒春寒等天氣。
筆者特意看了一下天氣預報,今年北方很多地方在七九期間不是下雨,就是下雪,這個可不是一個好兆頭。村里的一些老人也說了,今年的“冷春”的概率較大,都已經立春有一段時間了,氣溫還是如此的低。
希望農民朋友也要提前預防,及時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尤其是提防后面出現倒春寒,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