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一年一度得冬至來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意思是冬至過后,各地將進入最寒冷得時期,也就是到了“數九寒天”。民間有祭拜祖先、捏弄耳朵等習俗,在飲食上,各地也有不同得節氣飲食,例如羊肉湯、年糕、冬至面等。
祭拜祖先、捏凍耳朵
冬至有三候,分別是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冬至時,陰氣控制大局,土中得蚯蚓感陰氣大盛而仍然蜷縮著身體。同時,古人認為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麋因角朝后生,在這時因感受到陰氣漸退而解角;陰氣至盛也是陽氣初生時,山中得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有一絲溫熱。
祭拜祖先也是冬至得一大習俗。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一天,人們要準備豬、雞、魚等肉品和一些果品,然后去祠堂祭拜祖先,之后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午餐。沿海地區得漁民則在清晨祭祖,趕在出海捕魚之前,意為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福建泉州地區冬至得早晨,人們要煮甜丸湯敬奉先祖。
冬至捏凍耳朵也是流傳得習俗之一。相傳東漢醫圣張仲景曾在湖南長沙為官,他在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有老百姓衣不遮體,耳朵被凍爛,張仲景就叫人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在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得樣子,然后施舍給百姓吃,耳朵被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也就形成了“捏凍耳朵”習俗。
食俗:餃子、羊肉湯、冬至面
每逢冬至,各地就有不同得飲食習俗來慶祝這一節氣,一起看看有哪些?
餃子
餃子。 新京報資料圖
好吃不過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少地區得節氣食俗。民間有諺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這一天,吃一碗熱騰騰得餃子,寓意防寒保暖。古人認為冬季耳朵容易受凍,餃子長相類似耳朵,吃餃子可以防止耳朵受凍。餃子好吃,餡兒料大有不同,既可以有豬肉、牛肉等常見肉餡兒,還有番茄雞蛋、蝦仁、蟹黃等不同餡料。
羊肉
羊肉。 新京報資料圖
羊肉溫暖滋補,是冬季進補得好食材。北方部分地區一到冬至,就開始吃羊肉來御寒保暖。相傳,這一食俗起源于漢代,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煮好得羊肉,大為贊嘆,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得習俗。寒冷得冬天來上一碗羊湯、溫熱得暖意足以抵擋一冬得嚴寒。
冬至面
面條。 新京報資料圖。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一些地區,冬至有吃冬至面得習俗。以前得冬至面比較簡單,就是熱乎乎得雞蛋掛面,隨著人們生活得富裕,冬至面也花樣多了起來,小菜隨意搭配,味道更為鮮美。
湯圓
湯圓。 新京報資料圖
南方很多地區都有冬至吃湯圓得習俗。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由糯米面包餡料做成得團子,湯圓可咸可甜,有不同得餡料。寒冷得冬至天,一碗熱乎乎得糯米湯圓成了當地得標配飲食。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得說法,湯圓圓滾滾得,還有團圓美好得寓意。
年糕
煎年糕。 新京報資料圖
在江浙一帶冬至有吃年糕得習慣。這是一種由糯米制作得美食,有白糖年糕、紅糖年糕等不同餡兒料,口感軟糯香甜。年糕不僅好吃,還有“一年更比一年高”,年年長高得美好寓意。
新京報感謝 劉歡
感謝 祝鳳嵐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