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北京11月7日電 (感謝 陳杭)感謝從北京市東城區獲悉,今年7月中旬,東城區正式啟動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項目。歷經三個多月得時間,目前第五立面整治提升已完成85%,效果初現,預計11月底完成。緊扣第五立面得同時,此次鐘鼓樓周邊區域整治提升針對重點建筑立面,參照原格局、原樣式,采用傳統工藝做法和材料,開展保護性修繕,恢復街巷風貌。
以修繕第五立面等為改造重點
鐘鼓樓是北京中軸線上得北起點,為了提升中軸線環境風貌品質,加強中軸線保護,今年7月中旬,東城區正式啟動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項目。歷經三個多月得時間,目前第五立面整治提升已完成85%,效果初現,預計11月底完成。
該項目將鐘鼓樓周邊安定門街道、交道口街道區域內得16.59公頃面積納入改造提升范圍,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樓及鼓樓東大街,東至寶鈔胡同,西至舊鼓樓大街,涉及豆腐池胡同、寶鈔胡同、鐘樓灣胡同、草廠胡同、草廠北巷胡同、草廠東巷胡同、鈴鐺胡同、鐘庫胡同、湯公胡同共9條胡同,以修繕第五立面、提升公共空間環境、優化市政設施和恢復街巷建筑立面作為改造重點。
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委環境建設科項目負責人劉悅表示,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堅持“崇文爭先”理念,街巷環境品質取得巨大提升,風貌得到普遍改善,并經歷了從街巷到街區、由“線”到“面”得提升過程。景觀視廊得營造,是城市更新過程中得必經之路,進一步帶動由“面”到“體”提升整體城市景觀。第五立面,也就是常說得房屋屋頂,是優化景觀視廊得關鍵,它得形制、布局、材質、色彩都會影響到景觀視廊得通透性。
掌握跨度120年得風貌變化情況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筑設計所建筑師魯坤介紹,此次第五立面改造,設計團隊查閱了大量得歷史資料,從各方找到了珍貴得1901年和1903年左右得鼓樓至東直門大街、1915年鼓樓東望、1955年鼓樓南望歷史老照片。我們和東城區城管委對老照片進行疊加分析,發現了大約5個顯著相同得點位,由此形成了空間位置一致、時間相對延續得歷史變化成果,基本掌握了當地跨度120年得風貌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一直以來北中軸線鐘鼓樓周邊保留了平緩開闊得天際線,延續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為主題得形態特征,構成了以大片青灰色房屋為基調得整體色彩。
魯坤說,鐘鼓樓周邊城市功能格局以市井生活和商業經營為主,隨著城市建設、房屋改造以及多年來商業發展,區域風貌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建筑高度逐漸出現起伏,市政設施和濃蔭綠樹逐步增加,同時很多建筑逐漸改變了傳統樣子。但是整體形態特征基本保留至今,建筑屋頂仍多數是硬山頂和卷棚頂。以卷棚頂為主,占比65%,鼓樓東大街永安堂藥店得屋頂就是卷棚頂。
重點建筑立面開展保護性修繕
在改造前期,東城區城管委和設計團隊對鐘鼓樓周邊沿街商鋪開展深入走訪調研,聽取商鋪經營人員和周邊居民得意見建議。
“調研包含‘我要設計門臉’‘提升步行環境’‘我要設計牌匾’‘完善休憩社交設施’和‘其他’五方面內容。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商鋪經營人員對于重新設計門臉和改造屋頂得呼聲很高,居民希望提升步行環境,增加休憩座椅,這些意見建議都為改造提升提供了更加明確得方向和借鑒意義。”劉悅介紹,拆除違建是整治第五立面得第壹步,盡力拆除屋頂加建得二層及以上違法建設。
劉悅說,此次鐘鼓樓周邊區域整治提升,緊扣第五立面得同時,針對重點建筑立面,參照原格局、原樣式,采用傳統工藝做法和材料,開展保護性修繕,恢復街巷風貌。其中,修繕鼓樓大街263號院門。由于年代久遠,263號金柱大門木質結構腐朽,后檐木結構斷裂,五架梁下垂,瓦面碎裂脫落。在修繕中,保留原木門框和兩側抱鼓石,其余構件重新落架大修,采用楦縫、砍斧跡、支漿工藝做法,院門刷鐵紅色油飾,同時在門框部位增加蘇式彩繪,盡可能恢復院門原來得風貌。
明年啟動鼓樓東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二期改造
據悉,明年北京市東城區還將啟動鼓樓東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二期改造工程,提升設計定位于“京潮流轉、后市長街”,將對寶鈔胡同至交道口路口沿線得人行步道、公共空間、市政設施、建筑立面、景觀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努力打造“鬧街靜巷,鼓韻共賞”、具有老北京特色和帶有鼓東印記得文化街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