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發展念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楊學義
攝影:《環球人物》記者 侯欣穎
“高質量發展”,這個詞已經成為當下的高頻詞。談到中國經濟時,人們往往會想到這個詞。但是,什么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特點?也許并不容易說清楚。
高質量發展,要看對比。和201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GDP預計增長對比,“中國絕對是一枝獨秀”。這是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馮飛在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言中講到的。
浙江省常委、常務副省長馮飛
高質量發展,要看四大指標。即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我們沒有出現滯脹現象,國民經濟保持了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的態勢。”這是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毛有豐在題為《對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統計解讀》的發言中談及的。
高質量發展,要看金融。“穩金融起著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這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郭向軍在題為《關于穩金融的認識和思考》的發言中說到的。
這些發言,都是2019年12月30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進修一部主辦、省部班(第68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研究專題支部承辦的第四期“求實”沙龍上的精彩論斷。本期“求實”沙龍的主題是“以新發展念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謝春濤出席,研究專題支部學習委員、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主持。方江山在總結發言中指出 :“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謝春濤
從速度情結轉向高質量發展
“預計2019年我國GDP增長會在6.1%左右。”馮飛開門見山的說,當前全球經濟呈現出“三低兩高”的特點,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負債、高風險。這意味著全球將迎來金融危機發生后近10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長速度,“我看很多國際機構都分析和預測,2019年全球GDP增長可能在2.5%—2.6%,而2018年是3.8%。”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在2020年還有可能略有回落。而放眼201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GDP預計增長,美國大致在2.4%,日本0.9%,歐元區國家2.9%,金磚主要國家大致在1%左右,印度前三季度為4.5%。“如果這樣一對比,中國絕對是一枝獨秀!”馮飛說。
毛有豐認為,盡管2019年國內外風險挑戰呈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但中國經濟依然穩中向好。“首先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四大指標。我們沒有出現經濟滯脹的情況。”毛有豐說,這佐證了經濟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的結論。其次,從經濟結構的變化來看,生產結構上,高附加值種植作物面積增加,工業向中高端邁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增長20%,勢頭非常好。此外,消費、投資和出口結構都有很大程度的優化。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毛有豐
馮飛闡述,中國經濟已經從速度情結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在這一輪全球經濟危機中,走一個什么曲線?有人說是L形曲線,那么中國經濟增速怎樣能穩定在一個新的平臺上?”馮飛認為,實現這個愿望需要進行全要素生產。從全球看,經濟下行時,必然出現投資效益的下降,這一約束就要求關注投資效率。另一個約束是人口紅利的下降,這就必然要求從提高勞動力素質,以及提高勞動參與率等角度優化。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在交流環節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些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階段里,都有一個從高速向中高速、中低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客觀進入了中速增長階段。”想要繼續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內部條件不允許,外部條件也不支撐了。在這種條件下,只能通過構建新的制度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動能來實現。“喚醒中國蟄伏在社會中的發展潛能,是非常關鍵的!”
堅信中國經濟前景光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經濟增長形成的約束變量有四個。”馮飛說,第一個變量為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約束機制,所以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了去杠桿的要求,企業的高杠桿現已呈減緩趨勢。第二個變量為地方政府戰略風險化解機制,對地方政府任內限額債務,防范隱性債務,避免地方政府領導人的代際風險傳遞。第三是房地產多渠道供給的租售并舉長效機制,從國際經驗上看,房地產關系宏觀經濟,因此必須從宏觀層面看問題。第四是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倒逼機制,核心是保護環境,倒逼經濟轉型,實現綠色發展。
郭向軍詳細闡述了穩金融的重要性。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空前寬松的貨幣政策,抵消危機沖擊,但發達國家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所以造成債務高企、增長動力不足等難題。相比而言,在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其中,穩金融源于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在“六穩”中起著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穩金融能夠為穩就業提供必要的支撐,只有穩金融才能穩預期、增強對經濟向好的信心,穩金融也能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和穩投資。只有穩金融,才能防范重大金融風險的發生。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郭向軍
“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各地區、各部門的自覺行動,所以我堅信中國經濟前景光明。”毛有豐在羅列一系列統計數據后表示,首先中國有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人才基礎,在聯合國公布的工業分類里,中國是世界上最全的國家,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中,中國有220多種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人才優勢也很明顯,有將近9億的勞動年齡人口和超過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其次,中國具有超大市場規模。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達4億多人,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從未來發展看,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科技、教育、創新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距離,而這些差距意味著未來的巨大發展空間。再次,中國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已經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營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
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
提升世界競爭力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應對經濟下行的對策都集中到制造業復興上。
馮飛認為,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導致蛋糕不像過去那么大了,這必然導致制造業成為全球經貿爭奪的焦點。中國制造業體系雖然是全球唯一完整的,但面臨著低端過剩和高端不足的問題,因此龐大的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以提升世界競爭力。
馮飛說 :“我認為要從4個方面實現制造業升級,一是以發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的產業結構升級 ;二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產業變革;三是以產品和服務品質為核心的價值升級;四是以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為核心的產業鏈升級。”
馮飛以浙江為例,坦言目前中國制造業存在的短板。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是指一群企業存在上下游關系,聚在一個地方形成企業群。浙江有許多塊狀經濟帶,但尚處于產業集群的初級階段,“學術上稱為葡萄串生產集群,每個企業像一個葡萄一樣,好像差不多,缺少龍頭企業帶動。”
另一方面,馮飛認為當前制造業迫切需要解決脫實向虛現象,實現要素的合理配置。“我覺得核心問題是產業間利潤失衡導致的,房地產利潤高,其他產業利潤低,導致一些資源錯配,這需要從財政和金融上實施政策。”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還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支持還不夠,直接融資比例偏低、金融風險還需進一步得到有效遏制等,這些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郭向軍說,要切實準確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主動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
方江山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了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做好2020年經濟工作,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